日薄西山
漢代的辭賦家揚雄博學多聞,喜歡寫賦<1>,早年最欣賞司馬相如的作品,常常模仿<2>他的風格。後來覺得戰國時屈原的文才比司馬相如更好,但他懷才不遇<3>,投江自殺。揚雄每次讀到他的作品離騷,都為他對國家的忠心以及被害遭貶的憂傷而感動,但他並不贊同<4>屈原的行為。
ˉˉ揚雄一生淡泊名利<5>,安貧樂道<6>,認為受重用與否是命運,自己無法掌握。不得意時就該像龍蛇般沉潛在水中,等待機會的來臨。所以他常取用離騷的詞句寫文章來論述<8>屈原,其中有兩句「臨汩羅<7>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就是他認為屈原自己在離騷裡覺得自己來日無多,希望上天能多留點時間,讓他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但最後為何又走上絕路呢?
ˉˉ揚雄在句子裡用太陽西沉來比喻生命即將到盡頭,後來「日薄西山」演變為成語,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殘生將盡。
【注釋】
<1>賦:用以敘事、寫景的文體。介於詩與散文間的韻文。盛行於漢 魏 六朝。如漢 揚雄 羽獵賦、魏 曹植 洛神賦。
<2>模仿:仿照、仿效。
<3>懷才不遇:懷有才能卻際遇不佳,不受重用。
<4>贊同:贊成、同意。
<5>淡泊名利:不強求名聲和財利。
<6>安貧樂道:以信守道義為樂,而能安於貧困的處境。
<7>汩羅:汩羅江,為汩水、羅水合注而成。二水在湖南省 湘陰縣東北會合,乃稱汩羅江,西北流入湘水。戰國時屈原於此投江而死。
<8>論述:分析討論並加以說明
日薄西山
ㄖˋ ㄅㄛˊ ㄒㄧ ㄕㄢ
薄,音ㄅㄛˊ。迫近、接近。不可寫作「簿」。
釋義
薄,迫近之義。「日薄西山」指太陽迫近西邊的山,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語出《漢書.卷八七.揚雄傳》。後亦用「日薄西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
用法說明
一、
語義說明
太陽快下山之時。
使用類別
用在「落日餘暉」的表述上。
例 句
01我們今天去遠足,到日薄西山,才愉快地回家。
02這山裡的景色,無論旭陽初昇或日薄西山,總是氣象萬千,煞是好看。
二、
語義說明
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
使用類別
用在「垂老暮年」的表述上。
例 句
01我年事已高,日薄西山,活一天算一天罷了!
02老太太日薄西山,命在旦夕,卻仍盼望遠方子女歸來。
03我雖已是日薄西山的人,但古人不是說夕陽無限好嗎?
三、
語義說明
比喻事物接近衰亡。
使用類別
用在「氣勢衰竭」的表述上。
例 句
01有些傳統產業真是到了日薄西山的景況,很難維持下去。
02眼看自己一手建立的企業,已呈現日薄西山的暮氣,他內心真有說不出的感慨!
近義:
人命危淺,命在旦夕,風中殘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
反義:
旭日初升,身強力壯,春秋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