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報怨
「以德報怨」出自《論語.憲問》篇,當中有一段針對謝恩報怨方法的論述:「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文的意思是說,有人問孔子說:「不記仇恨,反倒以恩德來回報他人,你覺得怎麼樣?」孔子答說:「如果用恩惠來回報仇恨,那我們應該用什麼來回報對我們有恩德的人呢?不如用合於道理的正直態度對待仇恨,別人如果用恩德對待我們,我們也才同樣用恩德來回報他人。」
從孔子的回答來看,他主張有人欺負自己的時候,不能傻呼呼的以恩德回報;該生氣的、該還擊的,還是要適當表現自己的情緒,畢竟我們是人不是神,只是千萬不可「以怨報怨」,會讓仇恨不斷循環。孔子的「以直報怨」是比較成熟的行為建議,如果一個人做了錯事,必須接受懲罰,才能有反省改正的機會;若是一味寬恕原諒這個人,他就會無法知道自己犯錯的地方,往後還會繼續危害社會,傷害更多的人。
明朝年間,呂文懿公當宰相時,在路上遇見一個醉漢,這個人酒後對他任意辱罵,士兵把他抓了起來,呂公大發慈悲,說這個人喝醉了,不需要和他計較,於是寬宏大量把他放走。一年後,這個人又再度喝醉,不但在路上辱罵他人,還把那人打死,鬧出人命,自己也被判死罪。呂公得知以後十分後悔,他說:「假如當年他罵我的時候,我把他送到官衙治罪,給他一點小懲罰,會讓他有戒心,也不至於犯下這麼大的罪刑了。」應該要「以直報怨」的時候,呂公卻「以德報怨」,最後才會造成這樣「偏頗」的例子。
以德報怨
注 音 ㄧˇ ㄉㄜˊ ㄅㄠˋ ㄩㄢˋ
漢語拼音 yǐ dé bào yuàn
釋 義 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語出《論語.憲問》。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表示不記仇恨,反以恩德回報他人。
使用類別
用在「寬厚待人」的表述上。
例句
他的以德報怨,使歹徒深受感動,悔不當初。
與其以德報怨,不如以直報怨;這是孔子給我們的教誨。
他年紀雖輕,卻能不計前嫌地以德報怨,令人十分欽佩。
面對這種十惡不赦的罪人,你居然還想以德報怨,真是匪夷所思!
你們兩家吵了這麼多年,還是解決不了問題,何不彼此以德報怨,將往事一筆勾消?
我們不念舊惡,以德報怨,在他們亟需幫助時雪中送炭,終於贏得世界各國同聲喝采。
辨 識
反義成語
以牙還牙、以血洗血、以怨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