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捨本逐末
戰國時,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臣去訪問趙威后,威后還沒有把信拆開,先問使臣說:「貴國那裏的莊稼好嗎?人民好嗎?君王好嗎?」
使臣心裡很不愉快地回答說:「我是奉命來問候妳的,妳不問王,先問莊稼和人民,難道是先賤而後貴嗎?」
威后說:「你的觀念錯了,沒有莊稼哪裡會有人民,沒有人民,哪裡來的國君呢?難道先捨根本去問末事嗎?」
捨本問末,是說沒有注重根本而先去注意不重要的,後來又演變成為「捨本逐末」。好比小朋友想要得到好成績,自己不去努力複習功課,反而怪自己的鉛筆在考試的時候斷掉害自己分心,所以才考不好,而不仔細思考考試失敗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自己不夠努力。
捨本逐末
ㄕㄜˇ ㄅㄣˇ ㄓㄨˊ ㄇㄛˋ
漢語拼音
shě běn zhú mò
釋義
指人民不務農業而從事工、商。#語本《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後用「捨本逐末」指人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
例 句
01 抓不住問題的根本,一味在末節上使力,就是捨本逐末了。
02 如果我們不充實內容,只在包裝上下功夫,就顯得捨本逐末了。
03 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勸人做事按部就班,不要捨本逐末。
04 他們每次開會都捨本逐末,不探討最根本的問題,只在末節上大做文章。
05 現代的父母多半犯了捨本逐末的大忌,只想到孩子的課業成績,卻忘了孩子身心健全的培養。
近義: 本末倒置,買櫝還珠
反義: 追本窮源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