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做人魚嗎?
(詩歌)
余光中
作者與作品
余光中(民國十七—一○六年),福建省 永春縣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 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
余光中的作品題材廣泛,文學風格多變。除了寫詩和散文,也從事文學評論和翻譯,是臺灣文壇的重量級作家。著有詩集白玉苦瓜、夢與地理等,以及散文集聽聽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本詩是作者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邀請而創作,詩作充滿童趣和節奏的奇想,引導讀者去親近海洋,邀請讀者到博物館認識海洋。
(你知道山高不及海深嗎?
你知道地廣不及海闊嗎?
你知道海量是怎樣的肚量?
你知道海涵是怎樣的涵養?排比)設問)
海神的財富是怎樣祕藏?
究竟有多少珊瑚和珍珠
多少海葵和海星,多少水母
浮潛出沒,多少鯊魚和海豚?
當恐龍在陸上都成了化石
(雄偉的大翅鯨,抹香鯨
在亮藍的高速公路上
卻迎風噴灑壯麗的水柱摹寫)
(吞吐著潮汐,鼓譟著風波
滿肚子沉船和鏽錨的故事轉化)
比記憶更深,海啊,比夢更神奇
海藻的草原,水族的牧場
波下的風景無窮無盡
你想做人魚來一窺隱祕嗎?
不用穿潛水衣,背氧氣筒
浪花的琉璃門一推就開了
下來吧,向陸地請假,來海底
看相關影片
相關韻文
11 臺灣的孩子 (以大量的問句創作新詩-四下)
延伸閱讀
大意:海洋的寬闊,蘊藏著豐富且多樣的生物。當恐龍成了化石,鯨魚仍在海上噴灑水柱,海洋承載著許多記憶和故事,比夢更神奇!想像化身為人魚,就能一探海底世界迷人的景色。
作者在這首詩中並未分段,為使說明更為詳盡,編者將課文以較為完整、相對獨立的結構區隔說明,因此,朗讀時可以一段的方式做詮釋,提供教師教學參考。
第一部分:海洋的寬闊,蘊藏著豐富且多樣的生物,並運用恐龍、鯨魚的對比襯托出海洋的古老,並讚嘆海洋見證地球如此悠久的歷史,比夢更神奇。
第二部分:海底世界迷人的景色,使人更想一探究竟。
1.作者在詩的第一部分中,以哪些海洋生物來表達海洋蘊藏著豐富的生物?(珊瑚、珍珠、海葵、海星、水母、鯊魚和海豚。)1.提取訊息
2.在詩中,提到什麼生物喜歡在大海裡迎風噴灑水柱?(大翅鯨和抹香鯨。)1.提取訊息
3.「亮藍的高速公路」是指什麼地方?(是指海面。此處象徵海的遼闊,可以讓鯨魚盡情遨遊。)2.推論訊息
4.你認為「比記憶更深,海啊,比夢更神奇」的原因是什麼?(海洋見證地球數億年的歷史,承載著無數精采的故事,而人類的記憶相較之下則不足為奇。此外,發生在海上的事件無奇不有,因此,海洋比夢更神奇,令人難以置信!)3.詮釋整合
5.「浪花的琉璃門」可能是指什麼?(水族館的門。在陸地上得以看見海洋生物的地方,較有可能的地方是海洋生物館、水族館等地方。)2.推論訊息
6.在詩的第二部分中,描述海底世界樣貌的詩句有哪些?(海藻的草原/水族的牧場/波下的風景無窮無盡/浪花的琉璃門。)3.詮釋整合
7.在詩中,作者使用了許多想像性的語言,寫出了海洋豐富的樣貌,請找出來有哪些?(作者以想像的語言,寫出海底的畫面,例如:「海藻的草原」將海底成片的海藻畫面,以陸地上常見的草原來比喻;「水族的牧場」,將海洋比喻為牧場,孕育了多樣化的生物。)3.詮釋整合
8.在詩的第一部分中,先描述「恐龍」,再描述「鯨魚」,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以地球發展的歷史,恐龍曾是陸地上最巨大的生物,後來,恐龍滅亡了,鯨魚經過不斷的演化,從陸地進入海洋,受到海洋的庇護,成為現今地球上體型最龐大的生物。作者以龍、鯨對比,古今對照,為本段最後一句「讚美海洋」提供合理脈絡。)4.比較評估
1.譯一ˋ:翻譯、音譯
擇ㄗㄜˊ:選擇、擇友
澤ㄗㄜˊ:沼澤、潤澤
釋ㄕˋ:解釋、釋懷
2.博ㄅㄛˊ:廣博、博物館
搏ㄅㄛˊ:搏命、搏鬥
3.邀ㄧㄠ:邀請、應邀
繳ㄐㄧㄠˇ:繳交、繳費
4.珊ㄕㄢ:珊瑚、珊瑚礁
柵ㄓㄚˋ:柵欄、木柵
5.瑚ㄏㄨˊ:珊瑚、珊瑚礁
糊ㄏㄨˊ:糊塗、模糊
湖ㄏㄨˊ:湖水、湖泊
蝴ㄏㄨˊ:蝴蝶
6.吞ㄊㄨㄣ:吞吐、狼吞虎嚥
否ㄈㄡˇ:否認、否定
7.鏽ㄒㄧㄡˋ:生鏽、銅鏽
繡ㄒㄧㄡˋ:刺繡、錦繡
8.錨ㄇㄠˊ:船錨、拋錨
瞄ㄇㄧㄠˊ:瞄準
描ㄇㄧㄠˊ:描述、描繪
9.琉ㄌ一ㄡˊ:琉璃
流ㄌ一ㄡˊ:流動、水流
硫ㄌ一ㄡˊ:硫磺
梳ㄕㄨ:梳子、梳頭
10.璃ㄌ一ˊ:琉璃、玻璃
離ㄌ一ˊ:離開、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