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殺手
李弘善
南太平洋的亨德孫島,雪白沙灘環繞,擁有豐富美麗的生態,彷彿世外桃源,是世界少數僅存的珊瑚環礁。然而,這座面積大約只有三十七平方公里的無人小島,竟累積了十八公噸來自各國的塑膠垃圾!這些垃圾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西元一九九二年「黃色小鴨」的事件,解答了這個謎團。那一年,一艘貨輪遇上風暴,導致船上將近三萬隻黃色塑膠鴨在北太平洋落海。這些小鴨隨波逐流,有的北上,陸續漂流到北極海、美國東岸,甚至到達英國。有的南下,漂向夏威夷、印尼,還一路到澳洲和南美洲。原來海洋中有一條條如高速公路的洋流,不斷循環流動,這也讓這些塑膠旅客順著洋流漂游到各地。在洋流的環流系統中,不只是海面漂流著塑膠垃圾,連深海也被塑膠大軍占領。
塑膠在海中受到日照與風浪拍打,分解成極小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狀的塑膠微粒。科學家發現,這些幾乎看不見的塑膠,不僅會釋放有毒物質,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還會吸附海洋汙染物與細菌,成為更毒的懸浮物。由於微粒體積小,常被浮游生物吸收食入,連生存在地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中的浮游生物,體內也藏著塑膠微粒,科學家還將牠們命名為「塑膠鉤蝦」。而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食物鏈下,海洋正形成一種駭人的生態系統——海洋塑膠生物圈。你可曾想過,大口吃著美味海鮮時,到底吃進了什麼?
無孔不入的塑膠就像海洋的殺手,除了帶來環境改變的威脅,更對海洋生態造成巨大傷害,從海岸、海面到深海都無一倖免。海洋經常上演著種種觸目驚心的畫面:吞食塑膠的海鳥、被魚網困住的海龜、遭垃圾覆蓋的珊瑚礁、體內滿滿塑膠垃圾的鯨魚……。根據二○一六年聯合國報告,全球受海洋塑膠垃圾影響,而且面臨生存威脅的生物,已高達八百種。
塑膠便宜耐用、取得便利,因此被人們大量使用,但因難以在環境中自然分解,已成為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災難。學者估計,目前每年約有一千一百萬公噸的塑膠垃圾流進海洋,若不採取行動,到二○四○年甚至會增加到兩千九百萬公噸。這些垃圾主要來自人口密集的河川、海岸以及船隻漁具的廢棄物,且大多是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從源頭減少塑膠」,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聯合國在二○一八年提出「塑戰塑決」以維護海洋生態與環境,越來越多國家也發現問題的嚴重性,紛紛制定了「減塑、限塑」相關辦法。除此以外,民間團體自發性舉辦淨灘活動,喚起更多人的關注。人們更配合減塑、回收再利用和自備環保用品等,以行動實踐地球的永續發展。
大海面對日益嚴重的塑膠汙染,已不斷發出警訊。我們需要每個人付出行動,否則未來在海邊隨手撿起的可能不是貝殼,而是寶特瓶的瓶蓋……。
課文文意測驗 (7)
改錯字填充 (18)
字音填充測驗 (21)
字音字義選擇 (23)
詞語測驗 (17)
(一)段落理解
1. 為什麼亨德孫島會累積大量來自各國的塑膠垃圾?1.提取訊息
(海洋中有不斷循環流動的洋流系統,將人類製造的垃圾漂流到世界各地。)
2. 作者用什麼方法探究亨德孫島塑膠垃圾的來源?1.提取訊息
(從塑膠鴨漂流方向發現,洋流導致塑膠垃圾漂流到世界各地。)
3. 「海洋正形成一種駭人的生態系統——海洋塑膠生物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2.推論訊息
(從浮游生物食入塑膠微粒,透過食物鏈層層影響,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都受到塑膠的汙染和毒害。)
4. 塑膠具有什麼特性,分別帶來什麼後果?請利用下表分析。2.推論訊息
塑膠 |
正面 |
負面 |
特性
|
1.便宜 2.耐用 3.取得方便 |
1.釋放有毒物質 2.吸附海洋汙染物與細菌 3.不易分解 |
後果 |
被人類大量使用 |
危害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及人類 |
(二)篇章理解
1. 請從本課整理出用科學方法探究事理的步驟。
(發現問題→探究成因→分析影響→獲得結論。)3.詮釋整合
2. 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三段都用了問句,這些問句對理解文章分別有什麼作用?4.比較評估
(第一段的問句是作者的疑惑,以此引發讀者思考,達到承上啟下的效果。第三段的問句是作者反問讀者,激發讀者與自身的聯結,加深讀者印象,增強塑膠危害的說服力。)
3. 本課使用了很多數據,對文章理解有什麼幫助?
(更精準的說明塑膠的數量,證明塑膠的危害更有說服力。)4.比較評估
4. 作者將塑膠比喻為「海洋的殺手」,你認同這個說法嗎?請從文中找出支持的理由,證明你的看法。3.詮釋整合
(我認同塑膠是海洋的殺手,因為塑膠的毒性不僅汙染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它的不易分解還造成許多海洋生物誤食、纏繞窒息而死亡,就像海洋裡的殺手一樣,殘殺海洋生物的生命。)
5. 作者藉由這篇文章表達什麼想法?4.比較評估
(塑膠危害海洋生態甚鉅,與人類行為密不可分,人們應正視塑膠問題,以行動守護海洋環境。)
6. 作者在最後一段提到若再不採取行動,「未來在海邊隨手撿起的可能不是貝殼,而是寶特瓶的瓶蓋……。」這句話的用意是什麼?請說明看法並從文中找支持的理由。3.詮釋整合
(這句話在對人類大量使用塑膠提出警示,塑膠奪走貝殼等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貝殼將被塑膠取代,呼籲人們要採取更積極的減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