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
戰國時,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打韓國,占領了韓國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國首都的道路。上黨的地方官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希望能得到趙 孝成王的保護。他給趙 孝成王寫了一封信,信上寫道:「秦國進攻我們韓國,情況十分危急,上黨很可能要陷於秦手。我等上黨吏民不願附秦,而願附趙。今將所轄十七城拜獻給大王,祈大王辱收之……。」
得到消息的趙 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 孝成王派遣平原君代他前往上黨接收了十七城,封馮亭為三萬戶,號為華陽君。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1>趙軍,坑殺<2>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3>。
司馬遷在史記中便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4>的公子,但眼光短淺<5>,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因為貪圖上黨,使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個詞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欲迷惑,使得理智昏亂。
【注釋】
<1>大敗:擊敗。
<2>坑殺:活埋。
<3>不保:不能保持、保有。
<4>文采風流:形容人文才學識高超,舉止瀟灑,談吐不俗。
<5>眼光短淺:見識淺陋,沒有遠見。
利令智昏
注音
ㄌㄧˋ ㄌㄧㄥˋ ㄓˋ ㄏㄨㄣ
釋義
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語出《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
例 句
01他坦承自己一時利令智昏,才會盜用公款。
02利令智昏的法官竟貪贓枉法,輕饒了重刑犯。
03多年來,他利令智昏,幹著監守自盜的勾當。
04販賣毒品的人真是利令智昏,這可是禍國殃民的罪行。
05就為了這幾個臭錢,他竟昧著良心犯下此案,真是利令智昏。
06這伙歹徒利令智昏,竟然在光天化日下公然搶劫,當場被制服送警法辦。
近義:
見利忘義,利慾薰心,財迷心竅
反義:
見利思義,輕財好義,臨財不苟
「利令智昏」及「見利忘義」都有因私利而做了錯誤事情的意思。
「利令智昏」側重於被利慾所誘而做出不理智的行為;「見利忘義」側重於為了利益而不顧道義。
辨似例句
他坦承自己是一時利令智昏,才會盜用公款。
做人要講義氣,不能見利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