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物腐蟲生
這句成語,最初見於荀子勸學篇:「肉腐生蟲,魚枯生蠹。」蠹,蛀蟲也。但後來成為一句廣泛應用的成語,卻是自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范增論開始的。
范增是秦朝末年,反抗暴秦項梁的謀士,項梁戰死後,他姪子項羽繼承了抗秦的事業,項羽憑著他的武勇和范增的策劃,取得了諸侯的領導權。
當時,范增已知能和項羽相爭的便是劉邦,所以主張先將劉邦消滅,在有名的鴻門宴中,范增本已安排好了殺劉邦之計,只因項羽沒有決心,終給劉邦逃脫。
從此劉邦便從各方面造謠中傷范增,來挑撥項羽和范增的感情,項羽是個有勇無謀的人,果然中了劉邦之計,漸漸的疏遠范增,范增憤而離開項羽,不久便病死了,項羽也終為劉邦所滅。
蘇軾在范增論中談到這事時,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這句話意思是說:「一件物體(指有機物)一定是先腐爛了,然後才生出蟲來;一個人一定是先對他人先有了疑心,才會聽信關於他的謠言和毀謗。
物腐蟲生
ㄨˋ ㄈㄨˇ ㄔㄨㄥˊ ㄕㄥ
漢語拼音
wù fǔ chóng shēng
釋義
物品必先腐爛後才會長蛆。語本荀子˙勸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比喻事出有因,必先有弱點而後才使他人有機可乘。歧路燈˙第四十七回:*本縣若執*物腐蟲生*之理究治起來,不說你這嫩皮肉受不得這桁楊摧殘,追比賭贓不怕你少了分文。*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