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反三
在中國文化史上,孔子被尊為聖人,他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傳說他門下的弟子有三千人之多。
在記錄他和他弟子們對話的論語一書中,便有不少關於教育與學習的精闢見解,至今仍不失為我們的寶貴借鏡。
據論語述而篇所載:有一天孔子對弟子們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先生舉出一個牆角,學生就應該獨立思考,融會貫通,而聯想類推到其餘三個牆角,並用其他三個牆角來反證先生指出的這個牆角;如果不是這樣去用心學習,和運用思考使推理靈活化,那麼他老先生就不再教他們了。
孔子這一段看似簡單而風趣的話,其實深刻的證明:學習時絕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直接從書本上搬下來硬塞進腦子裡便了解事;而應該多用腦筋,勤思苦想,反覆揣摩,做到徹底消化,從而「舉一反三」。只有如此,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識、靈活地運用知識和發展知識。
舉一反三
ㄐㄩˇ ㄧ ㄈㄢˇ ㄙㄢ
漢語拼音
jǔ yī fǎn sān
釋義
反,推論。「舉一反三」指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同類的事情。語本《論語.述而》。後用「舉一反三」形容人於學習中善於觸類旁通。
例 句
01 凡事能舉一反三,正是他學習快速的原因。
02 真正聰敏的人,往往能告往知來,舉一反三。
03 讀書要求靈活運用,才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04 對學過的知識,經常舉一反三,就能悟出新知識。
05 小明反應相當敏捷,只要老師教過的,他都能舉一反三。
06 熟讀這本方法論,從此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推求眾理。
07 歷史雖然漫長,但興亡之理如出一轍,舉一反三,雖百代可知。
08 研究問題,需要廣蒐資料,深入分析,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09 把二連加四次就是二乘以四,舉一反三,把五連加四次就是五乘以四。
10 老師說如果懂得這些知識後,就可以舉一反三地知道其他類似的知識。
11 這世界上有的人舉一反三,一教就會,但也有無論怎麼教仍是頑石難以點頭的人。
12 你如能把這訣竅弄懂,日後無論學哪一門派的功夫﹐一定都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13 想要了解本地行情,倒也不必貨比三家,只要挑一家來問價錢,舉一反三,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14 原來這些招式,和他原來所學的拳法相近,更何況今遇明師指點,他更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進步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