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
晉朝時代有一個人姓殷,名浩。他不但有學問,而且又善於辭令。朝廷看見他有才能,便封他做建武將軍,統率揚、豫、徐、兗、清等五個州的軍隊。後來朝廷派他領兵跟敵人作戰,慘遭失敗,朝廷不但免了他的官職,而且把他流放到信安地方去。
殷浩被流放到信安之後,處境淒涼,鬱鬱不得志,內心裡對朝廷的賞罰不明深感氣憤,滿肚子的牢騷無處發洩。雖然他的口頭上,從來沒有對朝廷說過半句不平或抱怨的話,但每天總要書寫「咄咄怪事」這幾個字,藉以發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後來的人,便引用這四個字,來表達對於某種現象或事情感到驚訝的意思。
咄咄怪事
ㄉㄨㄛˋ ㄉㄨㄛˋ ㄍㄨㄞˋ ㄕˋ
漢語拼音
duò duò guài shì
釋義
咄咄,感嘆聲、驚怪聲。「咄咄怪事」指令人感到驚訝,不可思議的事情。#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
例 句
01 這間公司財務危機十分嚴重,不倒閉才是咄咄怪事。
02 事實擺在眼前,他居然還能睜眼說瞎話,真是咄咄怪事!
03 這個興盛一時的古文明區域居然消失無蹤,真是咄咄怪事。
04 如果是位國文老師,卻常常讓學生糾正錯別字,豈非咄咄怪事!
05 他的平均打擊率高達四成五,今天卻連連被三振,真是咄咄怪事。
06 在一個宣稱人民至上的國度裡,竟然會發生這等迫害人權的咄咄怪事。
07 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放,從前男女擁吻被視為咄咄怪事,現在則已經見怪不怪。
08 一個號稱自由民主的政府,居然不允許人民發表自己的意見,豈非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