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成語故事),
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解
1題西林壁:在西林寺的牆壁上題詩。
2識:認識、看清。
3緣:因為。
語譯
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高低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廬山,峰巒直立,穿過雲層。不管從遠處看、近處看,或是從高處看、低處看,廬山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樣貌。登山者沒辦法看清廬山本來的面目,那是因為身處在高大的山中。
賞析
這是宋代大文豪蘇軾到廬山遊玩時,看到廬山的不同風貌和氣勢後,有感而發,在西林寺牆壁題的一首詩。
前兩句描寫遊山時見到的山景。廬山是一座山谷縱橫、峰巒起伏的高山,登山者來到山中,由於所站的地點不一樣,因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這兩句深刻的寫出了千姿百態的廬山景色。
遊山時的體會在後兩句呈現。為什麼會看不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因為人很小,身處在高大的山中,只能看到眼前的部分景點,沒辦法一眼看盡整座山景。
蘇軾因為遊廬山有感而寫下題西林壁,這首詩也告訴我們:如果想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就得放寬視野,拋開主觀的成見,才能有不同的體會。
1這課課文分成四個部分,若想知道詩的解釋,應該閱讀哪些部分?比較評估
(注解、語譯。)
2若想知道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寫法與詩中隱含的寓意,應該閱讀哪個部分?比較評估
(賞析。)
3這首詩描寫的景象是什麼地方?提取訊息
(廬山。)
4「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是什麼?推論訊息
(因為不管從什麼角度看,廬山總是有著各種不同的樣貌,無法看清廬山的全貌。)
5 這首詩的一、二句和三、四句所描寫的內容重點,有什麼不同?推論訊息
(前兩句描寫遊山時見到的山景,後兩句描寫遊山時的體會。)
6請比較「注解」、「語譯」兩部分的內容有何異同?詮釋整合
(本題無標準答案,兒童能根據課文內容合理說明即可。)
相 同 : 都解釋了詩中的內容
相 異 : 注解 只解釋了部分語詞
語譯 以白話文解釋了全詩的內容
7「題西林壁」與「不識廬山真面目」,何者最適合作為本課的課名,為什麼?比較評估
(例如:
⑴題西林壁:因為這是原作者訂定的詩名。
⑵不識廬山真面目:因為「題西林壁」只能說明寫詩的地點;相較之下,「不識廬山真面目」較能表達整首詩的寓意。本題無標準答案,兒童能根據課文內容合理說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