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看地球
韓良露
三年前的夏天,路經巴黎的盧森堡公園,看到正在展出攝影作品,順道進去,才看見驚為天眼的「從空中看地球」系列攝影。
「從空中看地球」,是法國空中攝影家楊亞祖貝童歷經了近十年的攝影活動,他的願望是從空中拍下地球的面目,為此他行萬里路,登萬重山,辛苦的抵達不同的地區後,還要登上直升機,從空中鳥瞰地球。
三年多來,「從空中看地球」在世界各地展出,如今來到了臺北,在中正紀念堂上架起了露天的攝影展出臺,讓臺灣的人們也可以一起分享難得的視野。
趁著平日人少,在週二的下午,我搭乘捷運來到中正紀念堂,再度和三年前有緣一見的照片重逢。
重看這些攝影,依然十分感動,地球原來如此美麗, ( 撒哈拉沙漠上泛著金光的落日,層層反射光影的沙丘上走過一隊單峰駱駝商旅 摹寫) ,看著寂靜如亙古的照片,卻好似聽到了沙漠上響起叮噹的駝鈴聲; ( 南極巨大的海岸冰山,閃著青色的光,而冰山旁身著紅衣的海岸人員如此渺小 映襯) ; ( 峇里島上的梯田有如綠色的蜂窩,梯田裡插秧的農民像小螞蟻般爬行 譬喻) ;非洲大草原奔馳的象群、馬達加斯加島正在流動的火山熔岩、土耳其哥爾庫克大地震後的殘垣斷瓦……。
從空中看地球,凡是未經人類破壞過的地方,都如此美麗,而且地球上的國界也消失不見了,只剩下了大地、高山、長河、瀑布、原野、動物、渺小的人們、渺小的建築物的存在。
(平常我們觀看世界,都是用井底之蛙的眼界,只看得到我們周圍的城市、人們組成的小小的世界,而我們能看到的天更小,只有我們小井圈起來的天 譬喻) 。
然而,天地何其大,即使行萬里路的人,也常常眼界拘泥於一時一地,但這位空中攝影家,卻想到了提供另一種眼界,即用天眼看地,透過這樣的眼界,我們才猛然醒悟,地球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一體的,在天的眼下,縱有色相差異,但所有的景象都是地球的一部分。
(只有現代的科技,才能讓我們體會到古人悟道才會有的感觸,「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 引用)
一個優閒的下午,秋天的和風吹拂,看完了一百五十張攝影作品, ( 我不僅看見了地球,也看見了自己的心 轉化) 。
1.課文中提到的﹁天眼﹂是什麼意思?推論訊息
︵從空中鳥瞰地球。︶
2.﹁從空中看地球﹂的攝影十分不易,請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敘述。
推論訊息
︵⑴歷經將近十年。
⑵到不同地區,登上直升機拍攝。︶
3.第三段提到的﹁難得的視野﹂是什麼意思?推論訊息
︵空中看地球的畫面得來不易。︶
4.﹁天眼﹂看到的景色和我們平時看到的世界有何不同?詮釋整合
︵⑴看到的範圍不同:平時看的範圍很小,天眼看到的範圍很大。
⑵看到的景色不同:平時只看得到周圍的城市、人們組成的小小世界。在天的眼下,國界不見了,只有自然景色、渺小的人和建築物。地球上所有事物都是一體的,色相縱有差異,但所有景象都是地球的一部分。︶
5.﹁念天地之悠悠﹂意指天地之遼闊,課文中哪些敘述可以呈現類似的意境?推論訊息
︵⑴南極巨大的海岸冰山,閃著青色的光,而冰山旁身著紅衣的海岸人員如此渺小;峇里島上的梯田有如綠色的蜂窩,梯田裡插秧的農民像小螞蟻般爬行。
⑵平常我們觀看世界,都是用井底之蛙的眼界,只看得到我們周圍的城市、人們組成的小小的世界,而我們能看到的天更小,只有我們小井圈起來的天。︶
6.若刪掉第五段,對了解本課會不會有影響?為什麼?比較評估
︵⑴有影響,因為就不知道攝影作品的內容。
⑵沒有影響,因為第五段只是舉例說明,還是可以知道從空中看地球的感覺。︶
7.第五段的刪節號的功能是什麼?比較評估
︵省略的功能,因為照片很多無法一一說明,所以用刪節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