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擒七縱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在永安生病危篤,就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在病榻前對他說:「你的才學,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邦定國,成就大事。我的兒子,你看能輔佐就輔佐,如果不能,索性你自己做西蜀之主吧。」諸葛亮流著眼淚說:「臣敢不效忠貞之節,願竭盡股肱之力,死而後已。」故劉備死了,諸葛亮就一心一意的輔佐復主劉禪。
在劉備死後,益州郡(今雲南普寧)的雍闓、夷王高定元、洋柯(貴州平越)、太守朱褒起兵,反抗蜀漢政權。這對諸葛亮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因為主少國疑,西南地區的夷帥叛變,可以影響到其他的地方,如果單純用軍事力量去鎮壓是不能徹底解決的。所以諸葛亮採取了對外聯吳防魏,對內提倡生產的政策,不理西南的事變,等內外一切布置好了,才發兵進攻南夷。
諸葛亮採用了分化的戰略,使敵人先起內訌,高定元的部將殺了雍闔,然後再攻破了高定元。這時替代雍闓而起的夷帥是孟獲。
孟獲的軍隊駐紮在匯冰(即金沙江)之南,五月的天氣,瀘水是險惡而不易渡的。諸葛亮依賴了當地的土人嚮導,渡過了瀘水,生擒了孟獲。
孟獲是一個很頑強的南方勇敢領袖領,他對於諸葛亮用詭計把他擒獲,表示不服。諸葛亮也知道殺了孟獲,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引起南方人的憎恨,增強其反抗力力量。所以他就用聯絡的方法,使夷人首領心悅誠服,而後得以平服夷人
三國演義第十四卷,八十七回中,有馬謖和諸葛亮的一段對話:馬:「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叛。丞相大軍到彼,必然平復。但他日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諸:『幼常(馬護的號)足知吾肺腑也』
可見諸葛亮的戰略,是要南夷心服。南夷如果能夠心服了,就可以利用南夷,人力物力,作為北伐中原,征討曹魏之用。因此他雖生擒了孟獲仍然將他放回。
孟獲回到自己的營寨,整軍經武再和蜀漢軍作戰。諸葛亮憑他的才智,在七次戰役中,生擒了孟獲七次,但七次都釋放他。到最後一次,孟獲真的心服口服,不願再和蜀漢為敵了,便向諸葛亮投降。諸葛上表,給孟獲以官階,後來孟獲一直做到蜀漢的御史中丞。
今人對於某一事件,認為準能成功而,認為準能成功又故不經意,收一收,放一放,就稱為「七擒七縱」。
七擒七縱
ㄑ| ㄑ|ㄣˊ ㄑ| ㄗㄨㄥˋ
拼音:
qī qín qī zòng
釋義: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出處: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
例子:
01 那敬德鞭無虛舉,舉無不中。你便要一沖一撞,登時間早將你七擒七縱。
02 諸葛亮為了感化少數民族部落首領孟獲,對他七擒七縱,最終孟獲臣服西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