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0103生物體的營養
04動物如何獲得養分
1人體的消化系統
人類為了吸收、利用食物中的養分,會由消化系統進行處理,人體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
人體的消化道依食物通過的順序,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消化道的管壁具有肌肉,藉由肌肉的收縮,使消化道產生局部的運動,稱為蠕動,可促使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動(圖3-10)。
消化腺
消化腺會分泌消化液,大部分的消化液含有酵素,可加速食物分解,以利細胞吸收。人體的消化腺包括唾腺、胃腺、肝臟、胰臟和腸腺(圖3-11)。
補充資料
盲腸與闌尾
大腸的起始端為封閉的囊袋狀構造,稱為盲腸,人類的盲腸末端有一個指狀突起,稱為闌尾,闌尾通常位於腹部的右下方,長約5~10公分左右,被認為與維護腸道健康有關。
2養分的消化與吸收
食物通過消化道時,大分子的養分被分解為小分子養分的過程,稱為消化作用,如澱粉可被分解為葡萄糖,蛋白質被分解成胺基酸,而脂質則被分解成脂肪酸及甘油。現在就來看看,食物在人體中是如何一步一步逐漸被消化、吸收。
3進入胃
胃呈囊袋狀,可容納食物。胃壁中的胃腺能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鹽酸與酵素,鹽酸可以殺死大部分隨食物進入的細菌,也使胃中環境偏酸性,利於胃液中的酵素分解蛋白質。食物在胃中被消化成粥狀,之後進入小腸。
探究提問
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可以分解蛋白質,為什麼胃部肌肉組織不會被胃液所分解?
4抵達小腸
小腸是人體消化食物和吸收養分的主要部位,也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小腸的前段有膽汁、胰液和腸液等三種鹼性的消化液在此作用。
膽汁由肝臟分泌,先儲存在膽囊中,再經由導管注入小腸。膽汁雖不含酵素,但能將脂質乳化成脂肪小球。胰液由胰臟分泌,也經導管注入小腸(圖3-12),胰液可以分解醣類、蛋白質和脂質。
腸液由小腸壁的腸腺分泌,腸液與醣類以及蛋白質的分解有關。食物通過此區域後,幾乎已經完全分解為小分子養分。
5.在小腸中前進
小腸內壁有許多皺褶,皺褶上的指狀突起稱為絨毛,可以增加吸收養分及水分的表面積。養分和水分被吸收進入絨毛內的微血管後,由血管運送這些物質至全身,以供細胞利用(圖3-13)。而食物中未能被分解吸收的部分則繼續進入大腸。
6.通過大腸後排出
大腸可以吸收食物殘渣中剩餘的水分,而食物殘渣、剝落的大腸壁細胞以及腸內細菌則混合形成糞便,最後由肛門排出體外,稱為排遺,也是食物在人體內旅程的
最終站。
科學大事記
認識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症狀為胃液侵蝕食道、胃、小腸前段的黏膜,造成消化道壁破損。在二十世紀中以前,一旦得到消化性潰瘍,就要開刀切除部分或全部的胃,後來發現切除部分胃神經,即可減少胃酸分泌以治療消化性潰瘍。隨著藥物的進步,服用藥物就能治療消化性潰瘍,而不用進行手術,但復發率卻高達近75%,患者仍然無法擺脫消化性潰瘍的煎熬。當時的醫學界認為,潰瘍是壓力和生活習慣所致,健康的胃是無菌的,因胃酸會將人進食所吞入的細菌迅速殺死。
西元1979年,澳洲的沃倫(Robin Warren,1937~)發現胃黏膜表面有一些特殊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他認為這種菌和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有密切關係,卻飽受同行的質疑。
西元1981年,住院醫師馬歇爾(Barry Marshall,1951~)跟隨沃倫看到許多的幽門螺旋桿菌,為了證明這種細菌是致病的原因,他親身進行人體試驗,從病人體內取出的細菌樣本,加以培養後吞下肚,最後果然得了胃炎。沃倫和馬歇爾又對100例同樣得到消化性潰瘍的病人進行研究,發現所有人的胃內都有這種細菌。
馬歇爾以身試菌,而沃倫堅信真理,兩人最後終於確認幽門螺旋桿菌侵襲胃壁,是造成胃炎與消化性潰瘍的主因,共同獲得西元200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消化性潰瘍從此才得以針對幽門螺旋桿菌,服用藥物治療,復發率約僅剩5%。
請同學們依上述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 )1. 有關消化性潰瘍的敘述,何者正確?
(A)只會發生在胃,所以又稱胃潰瘍
(B)以外科手術進行治療,沒有效果
(C)服用藥物以殺菌,才是最佳的治療方式
(D)切除神經促使分泌更多胃酸,可殺死細菌
2. 胃炎與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是感染胃壁的結果。
3. 沃倫和馬歇爾都認為「消化性潰瘍是由細菌所引起的」,請列舉兩個可支持沃倫和馬歇爾觀點的證據。
選擇第一關 (25題)
選擇第二關 (25題)
選擇第三關 (25題)
選擇第四關 (25題)
選擇第五關 (15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