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臼之交
東漢時,有一位讀書人公孫穆非常好學,他讀書讀到一個階段,就很想再往上深造,到大學就讀。
不過,當時想進大學讀書,是需要許多錢的,公孫穆家狸很窮,根本拿不出那筆鉅額學費,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忽然聽說有一個富戶吳祐,正想招僱一大批舂米工人,公孫穆心想,不如先去做工鑽點錢,將來再進大學也不遲。於是他裝成一個工人的模樣,前往應徵。
一天,吳祐到舂米的工地巡視,看見公孫穆舉止斯文,一點都不像是做工的人,詢問之下,才知他原來是一個飽學之士。吳祐對公孫穆這種苦學的精神,十分佩服,便不顧貧富的懸殊,在舂米的杵臼前面,互相交起朋友來。
在當時的環境,貧富階級的觀念很深,吳祐肯移尊降貴,跟一個窮讀書人做好朋友,算是萬分難得的了。因此,後來的人遇到了一貧一富的好朋友,都拿這「杵臼之交」來相比喻。
時至現代,交朋友已無貧富之分,主要在於是否志同道合,故「杵臼之交」已慢慢的失去它的時代性了,但對於吳祐不嫌貧愛富的態度,以及公孫穆刻苦好學的精神,還是值得一提的。
杵臼之交
ㄔㄨˇ ㄐ|ㄡˋ ㄓ ㄐ|ㄠ
拼音:
chǔ jiù zhī jiāo
釋義:
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分。
出處:
《後漢書·吳祐傳》:“時公沙穆東遊太學,無糧,乃變服客傭,為祐憑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
造句
01 市長與老周是「杵臼之交」,公暇之餘,常到他那狹暗的家裡聊天。
02 他從來不嫌棄我貧窮,還與我建立了「杵臼之交」。
03 這世間最難得的友誼就是「杵臼之交」了,不奢求對方的任何回報。
04 現在這個社會還存在你們口中的「杵臼之交」嗎?
05 不用羨慕別人的「杵臼之交」,將來你們也會有的。
06 他們年少的時候就建立了「杵臼之交」,如今雖然已經老了,感情從來沒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