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上的沉睡者
張曼娟
自然課的老師發給每個同學三顆綠豆,要我們猜猜綠豆可以做什麼?有個聲音冒出來:「煮綠豆湯!」大家都笑起來,老師也笑了,她說:「不是的,今天我們不吃綠豆,我們要來發豆芽。」接著,老師要我們把綠豆種在棉花上,每天在棉花上澆點水,記錄豆子發芽的情形,七天之後再帶著豆芽來交作業。
帶著興奮又好奇的心情,一回到家,我立刻東挑西揀,最後拿了一個小杯子,作為豆芽的家。我把綠豆放在裡頭,寶貝一樣的捧進房,找了個陰暗的角落安放它。我記得它最初毫無動靜,彷彿棉花上的沉睡者,讓我很著急。有時連睡著了都不安心,還會爬起來把小杯子拖出來看,看它到底有沒有成長。
交作業那天,我呵護著成果到學校,為著自己真的培育出生命而欣喜,多麼希望路上行人都能看見我親手養成的綠豆芽!
再一次培養綠豆芽卻是在美國居住的那段時間,美國人的超級市場裡很少賣豆芽的,中國人的超級市場裡豆芽賣得很貴。於是,父母親決定自己來發豆芽,這次的發芽行動期望很高,只是發了好幾天只有三到五公分高,而且又老又硬,可以說是功敗垂成。
我是這麼愛吃豆芽,卻又這麼怕家裡要吃豆芽。因為我家豆芽在下鍋之前,得先把根摘掉,一根根豆芽摘完根總要大半天 ,摘豆芽是一項磨耐性的功課。一大包豆芽在面前堆積如山,而我們要一一將它們處理得乾乾淨淨。
母親料理豆芽的方式很簡單,先將乾蝦米炒香,再將綠豆芽投進鍋裡一起炒,只放些許的鹽。有時候母親會先煮好高湯,再將黃豆芽放進去,起鍋前加一點番茄提味,湯的味道特別好,黃豆芽還透著甜味。
在棉花床上沉沉睡去的豆子,總有一天會發芽的,這是我從童年時便留下的印象。豆子盎然的生命力,讓我在面對考驗的時候,也總是抱持著希望
1.作者為什麼會種綠豆?1.提取訊息
(自然課時,老師要全班種豆子,並且記錄豆子發芽的情形,七天後再把豆子帶到學校。)
2.老師交代種豆子的任務之後,作者回家之後做了些什麼?1.提取訊息
(她拿一個小杯子,當成豆芽的家。把杯子放在昏暗角落,常從床底拿出杯子,看看裡頭的豆子發芽狀況。)
3.作者照顧豆芽的態度怎麼樣?從課文的哪些內容可以知道?3.詮釋整合
(作者非常用心的照顧。課文中,她一開始「東挑西揀」的要找一個適合種豆子的容器,可見她很重視這件事情;剛開始種植的時候,豆子毫無動靜,她「有時連睡著了都不安心,還會爬起來把小杯子拖出來看,看它到底有沒有成長。」表現出她非常的在意;交作業時,作者的心情是這樣「為著自己真的培育出生命而欣喜,多麼希望路上行人都能看見我親手養成的綠豆芽!」她因為種植的成果高興,可見她非常投入。)
4.為什麼作者在美國要再次培養綠豆?1.提取訊息
(作者一家人喜歡豆芽,但美國人的超級市場很少賣豆芽,中國人的超級市場賣得卻很貴,於是他們決定自己培養豆芽。)
5.作者為什麼愛吃綠豆,卻又怕家裡要吃豆芽?1.提取訊息
(因為他們家豆芽在下鍋之前,得先把根摘掉,一根根豆芽摘完根總要大半天,摘豆芽是一項磨耐性的功課。一大包豆芽在面前堆積如山,而我們要一一將它們處理得乾乾淨淨。)
6.作者家怎樣料理豆芽?這樣的料理吃起來滋味如何?2.推論訊息
(先把蝦米炒香,再加入綠豆芽簡單的炒,只放少許鹽調味;黃豆芽放入煮好的高湯中,起鍋前加上番茄提味。這樣的料理很簡單,卻能吃到豆芽的甜味。)
7.豆芽給作者怎樣的人生哲理?為什麼作者會這麼想?3.詮釋整合
(豆子有盎然的生命力,總有一天會發芽,這樣的印象讓作者在面對考驗時,總會看到一線希望。因為作者第一次種豆子,豆子原本毫無動靜,最後還是發芽了。)
8.課文題目讓你聯想到什麼?你覺得這個題目好嗎?為什麼?4.比較評估
(學生自由作答。例如:乍看題目,以為是誰睡在棉花上,後來才知道是沒有馬上發芽的綠豆。我覺得題目訂得很好,讓人想一探究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