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空城計

 

題 解P139

本文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當時蜀漢將領馬謖受命防守漢中咽喉街亭,因妄作主張,而被魏將司馬懿打敗。孔明急忙調兵遣將,重新部,並帶五千兵至西城(今陝西省安康市)搬運糧草。本文即敘述孔明在西城遇司馬懿大軍壓境,因此冒險使用空城計,讓司馬懿心生疑忌,退兵而去。全文生動刻畫了孔明處變不驚、慎謀能斷的形象。

作 者P139

羅貫中,名本,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東原(今山東省東平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把宋、元以來說書人和通俗文學家所編寫的三國故事加以整理,改寫成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另著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小說傳世。

課文P140146

閱讀小叮嚀

本文善用對比技巧,凸顯出孔明智勇過人的形象。閱讀時請留心文中哪些情勢與對話的描述符合此手法,並標注出來。

 

孔明分撥1已定,先引五千兵去西城縣搬運糧草2。忽然十餘次飛馬3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4西城蜂擁5而來。時孔明身邊並無大將,止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消息,盡皆失色6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眾將7,盡皆藏匿。諸軍各守城8,如有妄行出入9,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10,戴11,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12前,13而坐,焚香操琴14

卻說15司馬懿前軍哨16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17,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18,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19。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20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21。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軍若進,中其計也,汝輩焉22知?宜速退。」

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23而笑。眾官無不24,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25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26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27二人在彼等候。」

眾皆驚服,曰:「丞相玄機28,神鬼莫測。若某等29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司馬懿所擒乎30?」言31,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

 

詞語一點通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國時期,魏帝曹的大將軍司馬昭把持國政,圖謀不軌。曹髦欲封司馬昭為晉公,司馬昭故意推辭不受。曹髦氣憤地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後人遂以「司馬昭之心」比喻眾人皆知的陰謀野心。

注釋P140146

1分撥 分派、調度。

2糧草 人的糧食和馬的草料。

3飛馬 騎著快馬的人,此指傳送緊急軍情的人。

4 向、朝。

5蜂擁 形容大批人群擁擠向前。

6失色 因為驚恐而變了臉色。

7旌旗 旗子。旌,音ㄐㄧㄥ

8城鋪 城中巡查的位。鋪,音ㄆㄨˋ

9妄行出入 不守規定,隨意進出。

10鶴氅 用鳥羽編製的外衣。氅,音ㄔㄤˇ

11綸巾 青色絲帶編的頭巾,相傳為諸葛亮所設計,也叫「諸葛巾」。綸,音ㄍㄨㄢ

12敵樓 築在城上,用來觀察敵情的樓臺。

13凭欄 靠著欄杆。凭,音ㄆㄧㄥˊ,同「憑」,倚靠。

14焚香操琴 燒香彈琴。

15卻說 且說、再說。

16前軍哨 在前鋒偵探敵情的士兵。

17三軍 軍隊的統稱。古代軍隊多分為中、左、右或中、前、後三軍。中軍由主帥率領,是發號施令的所在。

18笑容可掬 笑容滿面的樣子。掬,音ㄐㄩˊ,用兩手捧取。

19麈尾 以麈的尾毛做成的拂塵,可用來拂去塵土或驅趕蚊蠅。麈,音ㄓㄨˇ,鹿的一種。

20莫非 表推測的語氣,與「莫不是」、「大概」等相當。

21弄險 冒險行事。

22 如何、怎麼。

23撫掌 拍手。

24駭然 驚恐的樣子。駭,音ㄏㄞˋ

25 實在是。

26 往。

27興苞 蜀漢將領。興,關興,關羽的兒子;苞,張苞,張飛的兒子。

28玄機 高明奧妙的計謀。

29某等 我們。某,自稱之詞。

30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 能不被司馬懿捉住嗎?

31言訖 說完。訖,音ㄑㄧˋ,完畢、終了。

課文賞析P147

本文記敘孔明在西城縣遇敵,處變不驚,巧設妙計退敵的故事。

全文敘事精鍊,首先描述孔明在西城遇到魏將司馬懿大軍壓境,在敵眾我寡、千鈞一髮之際,他立刻採取明快果斷的措施來應變。緊接著說明司馬懿兵臨城下,觀察敵情,卻為孔明的部署所惑,以致誤判情勢,引兵而退。最後以眾官對孔明的驚服,及孔明解釋用計的緣由作結。節奏緊湊、情節精彩,扣人心弦。

文中善用對比,將孔明與司馬懿作了鮮明的對照:司馬懿兵多卻心懷疑懼,孔明兵寡卻氣定神閒;司馬懿理應平靜,卻極緊張,孔明理應緊張,卻極安閒;司馬懿疑忌誤判,孔明智慧果決。這些都是空城計得以成功之因,在在顯示孔明才智略勝司馬懿一籌。

作者也善於發揮小說製造懸疑的寫作技巧以營造高潮,如大敵當前卻大開城門,讓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自己卻在城樓上焚香操琴。此外,文中適當地運用對話,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留給讀者無窮的回味。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一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二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三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四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五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六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七關 (1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查成績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回八下翰林國語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回八年級資料列表

 

 

讀後檢測站P148149

請根據文本,將正確答案打

瞄準文心

1. 空城計的主旨為何?

□(A)記敘魏將司馬懿和蜀漢丞相孔明聯合抗敵、共謀大業的故事

□(B)記敘蜀漢丞相孔明和關興、張苞勾心鬥角、爭奪權位的故事

((C)記敘蜀漢丞相孔明處變不驚、慎謀能斷,以險計退敵的故事

□(D)記敘三國時魏將司馬懿足智多謀,使用高妙計謀退敵的故事

文意理解

2. 「孔明傳令:眾將旌旗,盡皆藏匿……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由此可看出孔明的目的為何?

□(A)伺機突圍  ((B)故布疑陣

□(C)聲東擊西 □(D)欲擒故縱

3. 文中司馬懿領十五萬精兵包圍西城,卻又下令「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其用意為何?

□(A)放慢行軍速度 □(B)打算大舉進攻

((C)準備迅速撤退 □(D)改變進攻陣勢

4. 根據本文,使司馬懿決定退兵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A)聽從兒子司馬昭建議,因此決定立刻退兵

((B)看見孔明氣定神閒,懷疑城中有重兵埋伏

□(C)援軍在山北小路已遭埋伏,導致軍心大亂

□(D)蒐集軍情的人遭孔明收買,怕誤中反間計

5. 孔明設空城計成功的原因為何?

□(A)拖延戰術,等待援兵 

□(B)將士用命,以寡擊眾

□(C)身先士卒,激勵將士 

((D)知己知彼,謀定後動

作法探討

6. 關於空城計一文的寫作手法,下列敘述哪些正確?(多選題)

((A)運用小說的懸疑手法,為情節製造張力

□(B)透過誇飾手法,描繪出魏軍敗逃的慌亂

((C)透過孔明與眾官對話,凸顯其慎謀能斷的特質

((D)以較短的句子寫孔明的指令,展現其明快果決

問題討論P149

一、 根據文中所述,孔明採用空城計的理由及其成功關鍵是什麼?

答:1. 孔明知道敵眾我寡,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逃,最後仍會被司馬懿捉住。不得以才使用險招。

  2. 成功關鍵:(1)孔明知己知彼,利用司馬懿猜忌多疑的性格,使他中計。

        (2)孔明沉著應變,慎謀能斷。

二、 若你是司馬懿,坐擁大軍,面對敵方的空城,是否會選擇退兵?請說明理由。

答:1. 我會選擇退兵,因為孔明生性謹慎,絕不會冒險行事。

  2. 我不會選擇退兵,因為我方有大軍十五萬,可先包圍西城十天,靜觀其變,再做決策。

  (答案僅供參考,請同學踴躍發表)

三、 請根據文中敘述,分析孔明與司馬懿的人格特質。你認為這樣的人格特質對他們在進行戰略安排時有何影響?

答:1. 1 由文中可推論出孔明的人格特質是睿智而具膽識(從第二段「……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可看出)及沉穩從容(從第三段「……凭欄而坐,焚香操琴」可看出)。

   (2 由文中可推論出司馬懿的人格特質多疑(從第四段「懿笑而不信」及第五段「懿看畢,大疑」可看出)及自負(由第五段「……汝輩焉知,宜速退」可知)。

  2. 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所以孔明從容、果斷地立即採取應變計策。而司馬懿因心懷疑懼,而顯緊張,誤判了情勢。

  (答案僅供參考,請同學踴躍發表)

應用練習P150154

一、 小說透視鏡:請根據本文情節發展,完成下表。

小說脈絡

架 構

情 節

開 端

敵(  )我(  ),魏兵大軍壓境。

1. 孔明帶領兩千五百士兵守西城。

2. 司馬懿引十五萬大軍來襲。

發 展

孔明故布( 疑陣 )。

1. 藏匿軍旗,大開城門。

2. 攜二小童,焚香操琴。

轉 折

司馬懿中計,而下令( 退兵 )。

1. 止住三軍,不敢冒進。

2. 疑有伏兵,下令撤軍。

結 局

孔明妙計退敵。

1. 魏軍望北山路退走/孔明預先派兵埋伏。

2. 眾人驚服,孔明說明用( 空城計 )的緣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旭子 的頭像
    旭子

    數位閱讀與測驗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