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鄉風情
改寫自賴鈺婷 來去蚵鄉
深夜十一點半,母親一手梳理著頭髮,一邊問:「還沒睡?」我搖著頭,愣著看她東抓西拿收拾了一袋東西。「門記得鎖。」她朝屋裡輕輕的說一聲,便披著外套出門。
母親趁著夜色出門,一切都是自幼以來再熟悉不過的情節。我想像著母親先去巷口等七嬸,然後幾個穿著雨鞋、戴著手套的女人,就這麼踏街而行。王功海邊的堤防上,三三兩兩的人影提著各自的工具,逐漸向海灘靠攏。走過海灘來到蚵寮,那裡會有燈泡映照著女人們的臉,也會有蚊子嗡嗡飛舞,女人們就圍坐在椅子上,專注工作著。
在漫漫的成長過程中,我只去過蚵寮一次。有一年暑假,我跟著母親出門。一整夜,我不斷做著重複的動作,賣力的用蚵刀取出蚵肉。蚵刀不過是個木頭柄配上指頭般尖長的一片鐵刀,母親曾仔細教我正確的握法,沒想到要一手握著蚵殼,一手掌握施力的角度與力道,竟然這麼難。我笨拙的握著蚵刀,蚵殼總是不聽使喚的掉落。到了清晨,商人會來收貨,我看著母親疲憊的神情,看著她手上握著的溼軟鈔票,原來,她是這樣把我養大的。
相較於剖蚵,我比較喜歡和父親搭著排筏去蚵棚。父親會把我包裹得如同冰天極地裡的小雪球:雨衣、雨鞋、頭巾、帽子……用這樣的裝扮跟著去看「寄蚵苗」。父親和叔伯們整個下半身都得浸入冰透的海水中,我只能坐在排筏邊看大家工作。排筏上一大落待綁上樁的蚵串,這些蚵串是請人代工趕製的,通常在空的蚵殼鑽洞,然後八、九個一串,等距綁在繩子上。一眼望去,清晨透亮的海面,穿著各色雨衣的蚵民,人人手上一把蚵串,緩慢步行於海水中。
十條一綁的蚵串穩穩固定著蚵殼,海水浮動中,蚵苗將順勢黏附殼上。再過幾週,這些已寄生且初長成的蚵苗,將會一串串分別被綁上樁柱,隨著海水的律動,緩緩捕食浮游生物,然後變得肥大鮮美。寄蚵苗完畢,大多數的日子裡,父親仍得日日浸一回海水巡視,像是農夫需要天天巡田。蚵民也得經常浸泡在海水中抓「蚵螺」,像農人提防麻雀般,保護蚵苗無憂無慮的長大。
蚵鄉生活節奏一直如此,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就這麼傳承了幾代。偶爾,這裡辦起了活動,「富麗漁村,王功甦醒」的亮眼旗幟在堤防上豎立著,媒體、遊客一波波湧入,整個蚵鄉就像燒起來一樣,滾著熱鬧人聲,那麼風光、沸騰、熱烈。那時,父親和叔伯們會奔走來回,用採蚵車載著遊客採蚵、摸貝。海風又鹹又黏,一趟兩小時,每日四、五趟的解說,每個人的聲音雖然早就沙啞了,可是臉上洋溢著光榮振奮的神采。
每隔一段時間回到王功,總會看到不少遊客在這裡參加生態之旅,他們應該不會有我這個蚵鄉孩子的感觸吧?但看著海天寧靜的風景,一定也有那緩緩流過的,宛如黑潮暖暖的感動。
小詞典
寄蚵苗: 蚵民將串好的蚵殼,垂掛在水中,等待海水中浮游的蚵苗自然附著在殼上。
改錯字練習 (填充題)
看相關影片
延伸閱讀
大意:作者曾跟著母親深夜出門,到蚵寮連夜剖蚵到清晨,那是母親將作者養大的方式。父親曾帶作者搭排筏去蚵棚,看大人們如何寄蚵苗,蚵民如同農民,要時時看顧蚵苗長大。蚵鄉居民總是如此勤奮,偶有活動就為遊客解說。每當作者回到王功,看著海天風景,總有暖暖的感動。
第一段:母親在深夜出門工作。
第二段:作者想像母親趁著夜色出門,到蚵寮與其他婦女一起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作者回憶某年暑假,跟著母親到蚵寮工作,從深夜剖蚵到清晨,體驗到工作的辛苦。
第四段:作者回憶曾跟著父親搭排筏去蚵棚,看大人寄蚵苗的情形。
第五段:養蚵需要付出許多心力,從蚵苗開始,蚵民如同農民天天巡田,也要抓蚵螺,保護蚵苗長大。
第六段:蚵鄉生活有固定的節奏,偶爾辦活動,蚵民為遊客解說,載著遊客採蚵、摸貝。
第七段:作者每隔一陣子回到王功,看到這裡的風景,看到遊客,心中有滿滿感觸與感動。
1.課文第一段,作者描述母親出門的情形,這些細節讓你知道關於作者母親的哪些事物?2.推論訊息
(例如:本段提到母親在深夜出門,可見她工作的時間很晚,也可以推測母親在白天也有其他的工作要忙,才會利用晚上到蚵寮剖蚵,從這裡可以看出母親吃苦耐勞的勤奮個性。)
2.作者在描述母親出門之後的活動,是作者陪同前往所看見,或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描述?
(作者透過想像的方式,寫出母親出門之後的活動:會先到巷口等七嬸,之後到蚵寮剖蚵,直到清晨。)1.提取訊息
3.作者在第四段寫著「比較喜歡和父親搭著排筏去蚵棚」一起工作,父親在什麼時間工作?他的工作性質是什麼?2.推論訊息
(從「清晨透亮的海面」可推測父親是在清晨工作。從「去蚵棚」、「寄蚵苗」、「蚵民」等訊息可推測父親是位蚵農。)
4.作者父親與叔伯們工作的內容包含哪些?從哪些段落可以得知?3.詮釋整合
(從第四段,可以知道寄蚵苗的工作內容。第五段可以知道蚵民在寄蚵苗之後,依然每日巡視,抓住會吃蚵的蚵螺,如同農夫一樣要天天下田。)
5.第六段描述蚵民怎樣的生活?與前幾段有什麼不同?4.比較評估
(第六段有提到王功辦活動時的熱鬧場景,媒體、遊客一波波湧入,整個蚵鄉非常熱鬧,這時蚵民的工作與平時不同,他們會用採蚵車載遊客採蚵、摸貝,為遊客解說。)
6.從作者母親、父親與叔伯們工作的內容,讓你對蚵民有怎樣的認識?3.詮釋整合
(例如:原本以為養蚵很容易,沒想到這麼辛苦。)
7.第七段描述作者回到家鄉時,看到家鄉情景心裡有哪些感觸?1.提取訊息
(在第七段中寫到作者每隔一段時間回到王功時,看到海天依舊的景致,看到參加生態之旅的遊客,心中感嘆遊客雖然不會有蚵鄉孩子的感觸,但也能感受到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帶來的感動。)
8.作者透過這篇文章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作者想要對讀者表達什麼內涵?4.比較評估
(作者想表達的是對故鄉人事物展現的生命力,有深深的感謝與感動。作者想提醒讀者要珍惜家鄉,愛鄉愛土。)
⒈蚵ㄜˊ:青蚵、蚵仔煎
ㄎㄜ:屎蚵蜋 ㄕˇ
ㄎㄜ
ㄌㄤˊ
(動物名)
⒉鎖ㄙㄨㄛˇ:鎖門、暗鎖
銷ㄒㄧㄠ:銷毀、薄利多
瑣ㄙㄨㄛˇ:瑣碎、瑣事
嗩ㄙㄨㄛˇ:嗩吶、嗩吶草
⒊嬸ㄕㄣˇ:嬸嬸、大嬸
審ㄕㄣˇ:審判、評審
⒋寮ㄌㄧㄠˊ:菜寮、工寮
遼ㄌㄧㄠˊ:遼遠、遼闊
⒌暑ㄕㄨˇ:暑假、酷暑
薯ㄕㄨˇ:薯條、馬鈴薯
署ㄕㄨˋ:署名、簽署
ㄕㄨˇ:官署、公署
⒍拙ㄓㄨㄛˊ:笨拙、樸拙
絀ㄔㄨˋ:短絀、相形見絀
⒎鈔ㄔㄠ:鈔票、大鈔
吵ㄔㄠˇ:吵架、吵鬧
妙ㄇㄧㄠˋ:奇妙、美妙
沙ㄕㄚ:沙子、沙灘
⒏樁ㄓㄨㄤ:木樁、地樁
椿ㄔㄨㄣ:椿象、香椿
⒐幟ㄓˋ:旗幟、標幟
織ㄓ:織布、紡織
識ㄕˋ:認識、識相
職ㄓˊ:職業、職責
熾ㄔˋ:熾烈、熾熱
⒑媒ㄇㄟˊ:媒體、媒人
煤ㄇㄟˊ:煤炭、煤田
⒒趟ㄊㄤˋ:一趟、光趟(光滑平整的樣子)
淌ㄊㄤˇ:流淌、淌淚
倘ㄊㄤˇ:倘使、倘若
躺ㄊㄤˇ:躺平、躺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