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釋之執法
篇章導讀
本文節選自《史記》。文中記敘漢文帝時,廷尉張釋之不畏皇權,就事論事,依法審理案件,最後獲得皇帝認同的經過。
閱讀課文時,應注意幾點:一、文中事件的脈絡。二、人物對話中所呈現的觀點和情緒。三、張釋之執法的依據與態度。 |
作者介紹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 夏陽縣(今陝西省 韓城市)人。生於景帝中五年(西元前一四五),卒年在昭帝 始元元年(西元前八六)左右,年約六十。
司馬遷學問淵博,文筆流暢,漢武帝時繼承父職,擔任太史令。他曾多次出遊,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採集許多遺聞軼事。於任太史令時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李陵事件下獄,遭受宮刑,於是更發憤著述,出獄後完成《史記》,其著作對於後代的史學與文學影響深遠。
P78~P80
課文.注釋
一 釋之為廷尉①。
二 上行②出中渭橋③,有一人從橋下走④出,乘輿⑤馬驚。於是使騎捕,屬之廷尉⑥。釋之治問⑦。曰:「縣人⑧來,聞蹕⑨,匿橋下。久之,以為行⑩已過,即出,見乘輿車騎即走耳。」
三 廷尉奏當⑪:一人犯蹕,當罰金。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⑫,令⑬他馬,固⑭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⑮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⑯。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⑰,上使立誅之⑱則已。今既下⑲廷尉,廷尉,天下之平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㉑,民安所錯其手足㉒?唯㉓陛下㉔察之。」
四 良久,上曰:「廷尉當是也。」
注 釋
① 廷尉 古代最高司法官員。 ② 上行 皇上出巡。上,皇上,此指漢文帝。行,音ㄒㄧㄥˊ,出巡。 ③ 中渭橋 位於渭水上的古橋名,在今陝西省 咸陽市東南。 ④ 走 跑。 ⑤ 乘輿 帝王乘坐的車子。 ⑥ 屬之廷尉 把他交給廷尉。屬,音ㄓㄨˇ,通「囑」,交付。之,他,此指人犯。 ⑦ 治問 審問。 ⑧ 縣人 縣民,此為人犯自稱。 ⑨ 蹕 音ㄅㄧˋ,古代帝王或高級官員出巡時,管制交通,禁止通行。 ⑩ 行 音ㄏㄤˊ,隊伍。 ⑪ 奏當 向皇上報告判決內容。當,音ㄉㄤ,判決。 ⑫ 吾馬賴柔和 即「賴吾馬柔和」,幸虧我的馬性情溫順。賴,依靠、憑藉,引申為幸虧的意思。 ⑬ 令 假使。 ⑭ 固 豈、難道。 ⑮ 乃 竟然、居然。 ⑯ 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是天子要跟天下人共同遵守的。 ⑰ 方其時 正當那個時候。 ⑱ 立誅之 立刻殺了他。誅,音ㄓㄨ,殺。 ⑲ 下 上位者交付任務給下位者。 ⑳ 平 標準。 ㉑ 皆為輕重 都因此而或輕或重。為,音ㄨㄟˋ。 ㉒ 民安所錯其手足 指人民將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安所,何處。錯,通「措」,安放、安置。 ㉓ 唯 表示期望的語氣。 ㉔ 陛下 古代臣民對帝王的尊稱。陛,音ㄅㄧˋ,天子宮殿堂前的臺階。
|
P82
鑑賞分析
主旨 本文藉張釋之執法的過程,揭示「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
結構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點出張釋之的身分。第二段先簡述事件發生的地點、經過,再以縣人的口供交代犯蹕始末。第三段為君臣論辯,先敘述張釋之依據法律審判,卻引起文帝不滿,再描寫他據理力爭,堅持依法審理的重要。第四段收束全文,寫文帝終於認同張釋之的判決。
寫作 文中作者巧妙的運用對話,生動刻畫文帝與張釋之的性格與想法:以文帝「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這些憤怒的用語,顯示他的不滿。但張釋之不因文帝的情緒而動搖,以冷靜的態度提出「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廷尉,天下之平也」的執法觀點,表現出剛正不阿(ㄜ)與嚴守法紀的精神。
素養 「君臣論辯」是全文最精采之處。張釋之謹守廷尉的職責,不卑不亢的論述觀點,層層剖析若執法不公,恐危及社稷(ㄐㄧˋ)的隱憂,是位正直敢言的臣子。文帝在冷靜思考後,接受了張釋之的判決,可見他是位能察納雅言的明君。作者把文帝前後的情緒轉折、張釋之堅守法律的精神,寫得合情入理,以此強調執法公正的重要性,頗能發人深省。
看完文章後點點下面做個測驗吧
第一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二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三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四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五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六關測驗 (選擇16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