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弩之末
西漢時代有一個叫韓安國的,在梁共王處,因犯了國法被削去官職,閒居在故鄉城安(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南。)直到劉徹做了皇帝(漢武帝)田蚜做了太尉他才因賄賂田牙而由武帝派他做了北地都尉,後又調做大司農。
不久,由於他平亂有功,升做御史大夫。這時,匈奴派使者到漢朝來請求和親,武帝叫大臣門討論這件事。其中有個名叫王恢的,曾經在邊疆做過幾次官,對於匈奴的情況很熟悉,他主張不但不要答應和親的請求,還應派兵討伐匈奴。韓安國卻不贊成說
「現在匈奴依仗強大的兵力,抱著兇惡的企圖,流動不定,很難制伏。我們如果跑過幾千里的地方去打他,人馬都會因此非常疲困,而匈奴正可以逸待勞。」
「譬如箭矢到了最後沒力量的時候,連極薄的綢子也穿不透 狂風的尾力,連極輕的羽毛也吹不動。不是他本來沒有力量,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弱了。因此用兵討伐匈奴不是好辦法,應該答應和親。」大家都同意這個見解,武帝也就答應了。
這隻老虎已是「強弩之末」,再也發不出虎威了。
少壯不努力,如今年老體衰,已是「強弩之末」,還有何作為呢?
強弩之末
ㄑㄧㄤˊ ㄋㄨˇ ㄓ ㄇㄛˋ
弩,音ㄋㄨˇ。用機械力量發射的硬弓。不可寫作「努」。
漢語拼音
qiáng nǔ zhī mò
釋義
「強弩之末」之「強」,典源作「彊」。「彊」同「強」。強勁弓弩所射出的箭,到射程盡頭,已經沒有力道。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語本《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
例 句
01 敵人氣勢衰竭,看來已是強弩之末,我軍勝利在望。
02 經過數日的對抗,雙方都已是強弩之末,兵疲馬困了。
03 參加長跑的選手若是起跑時用力太甚,半途就會像強弩之末,氣力衰竭。
04 對方經過長途行軍,縱有再精壯的武力,恐也是強弩之末,威脅大減了。
05 為了避免臨場時陷入強弩之末的窘境,所有選手都須進行超耐力訓練。
06 因為前半場耗損體力太多,我隊後半場呈現強弩之末的疲態,欲振乏力了。
07 還好子彈經過反彈,距離又遠,射在身上時已是強弩之末,所以我只是受點輕傷。
反義: 所向披靡,所向無敵,銳不可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