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假虎威
【題解】
本文節錄自戰國策。戰國策是由西漢 劉向所編輯,內容記載戰國時代各國的政治大事及君臣間的言論、事蹟。戰國策的文字明快,以大量的寓言故事表情達理,如狡兔三窟、鷸蚌相爭、抱薪救火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狐假虎威的由來是:楚宣王聽說北方各國都害怕楚國大將昭奚恤,就問大臣們是怎麼一回事。大臣江乙以狐假虎威的故事,讓楚宣王明白,北方各國畏懼的不是昭奚恤,而是對楚宣王的強大武力有所忌憚。
【原文】
虎求①百獸而食之②,得狐。
狐曰③:「子④無敢⑤食我也⑥,天帝使⑦我長⑧百獸,今子食我,是逆⑨天帝命⑩也。子以我為不信⑪,吾⑫為子先行, ( 子隨我後,觀百獸之⑬見我而敢不走乎⑭? 設問) 」
虎以為然⑮,故遂⑯與之⑰行。獸見之⑱皆⑲走。虎不知獸畏⑳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注釋】
①求:尋找、捕捉。
②之:代名詞,在此指「百獸」
③曰:說。
④子:代名詞,第二人稱,同「你」,在此指「老虎」。
⑤無敢:不敢。
⑥也:語尾助詞,無義。
⑦使:命令。
⑧長:動詞,管理、統治。
⑨逆:違背。
⑩命:指示、命令。
⑪以我為不信:認為我的話是不可相信的。
⑫吾:代名詞,第一人稱,同「我」。
⑬之:助詞,無義,可以讓句子的語氣順暢。
⑭敢不走乎:怎敢不逃走呢?敢,是表示反問的副詞。走,逃跑。乎,疑問助詞,同「呢」。
⑮以為然:認為是對的。然,對、正確。
⑯遂:就。
⑰之:代名詞,在此指「狐狸」
⑱之:代名詞,在此指「老虎」
⑲皆:都。
⑳畏:害怕。
【語譯】
老虎獵捕各種野獸作為食物。有一次,老虎抓到一隻狐狸。
狐狸說:「你才不敢吃我呢!天帝命令我掌管百獸,現在你要是吃了我,就是違背天帝的旨意。你如果認為我的話是不可相信的,我可以走在你的前面,你跟在我後頭,看看野獸們看到我,有誰敢不逃跑的呢?」
老虎認為狐狸的話有道理,所以就跟著狐狸走。野獸們看到老虎,都嚇得落荒而逃。老虎不知道野獸們是因為害怕自己才逃跑,還以為他們是怕狐狸呢!
【賞析】
狐假虎威是戰國策裡的一則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這類作品常帶有勸喻或諷刺意味,傳達作者對人、事、物的觀察和體悟。寓言故事的角色有時是人,有時是動物、植物或自然現象,作者運用借此喻彼、借小喻大的寫作手法,述說一則則充滿哲理的故事。
這則寓言以擬人、誇張的寫作技巧,借物喻人。在簡短的故事裡,藉著狐狸利用毫不自知的老虎之威,來諷刺那些假借他人權勢欺壓弱小的人。狐假虎威的故事也警惕我們:對於各種事物,要深入的觀察、思考,才不會被表面的現象所蒙蔽。
文意測驗 (14)
改錯字填充題 (21)
字音字義選擇第一關 (20)
字音字義選擇第二關 (10)
字音填充第一關 (20)
字音填充第二關 (16)
詞語測驗第一關 (20)
詞語測驗第二關 (20)
看相關影片
延伸閱讀
大意:老虎捉到一隻狐狸,狐狸騙老虎自己掌管百獸,他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走野獸,使老虎誤以為野獸害怕的是狐狸。
●語譯
第一段:有一次,老虎捕捉一隻狐狸作為食物。
第二段:狐狸騙老虎說天帝命他掌管百獸,老虎吃他就違背天意,並請老虎跟在他後面觀看。
第三段:老虎跟著狐狸走,果然看見野獸都嚇跑了,他誤以為野獸害怕的是狐狸。
●賞析
第一段:狐假虎威是戰國策的一則寓言,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帶有勸喻或諷刺意味。
第二段:這則寓言嘲笑被人利用卻毫不自知的人,也用來諷刺藉著有權者的威勢欺壓弱小的人。警惕人們看事情要深入,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蒙蔽。
1.戰國策這本書的特色是什麼?1.提取訊息
(記載戰國時代君臣的言論和事蹟,以大量的寓言故事表情達理。)
2「狐假虎威」的故事來自哪個人?說故事的目的是什麼?1.提取訊息
(故事來自江乙,他的目的是讓楚宣王知道他國害怕的對象其實是楚宣王。)
語譯
1.楚宣王聽說北方各國都害怕楚國大將昭奚恤,他為什麼不直接問昭奚恤,而是問其他大臣?2.推論訊息
(楚宣王可能擔心直接問大將昭奚恤,會惹他不高興,反而產生叛變的行為。)
2為什麼江乙不直接向楚宣王點出各國害怕的是楚宣王強大的武力,要透過故事來說明?3.詮釋整合
(因為直接說出,楚宣王不一定會相信,而且指名道姓也會得罪當事人,因此透過寓言故事中虛擬的角色,暗示內容,可以使人領悟其中寄託的意思而樂於接受。)
3狐狸為什麼要騙老虎?2.推論訊息
(牠怕被老虎吃了,所以急中生智,希望能夠利用機會脫險。)
4.老虎透過什麼方式印證狐狸的話?得到什麼結論?1.提取訊息
(牠透過實驗方式,印證狐狸的話,看見野獸都逃跑,信以為真。)
5.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4.比較評估
(例如:遇到危險的事要像狐狸一樣處變不驚;面對不確定的事情時,要仔細思考與觀察,探究真相。)
6.從故事中可知當一個領導者要注意許多面向,請以楚宣王為例,舉出兩點來說明。4.比較評估
(例如:領導者要能明辨是非:楚宣王不知各國害怕楚國的什麼力量,他應該自己仔細思量,而不是光聽一位大臣的話就信以為真。領導者也要對自己的團隊有清楚的認知,楚宣王聽到他國的人都說是害怕昭奚恤,他應該評估昭奚恤的為人,以及國家軍隊的強或弱,並分辨敵人如此說是不是故意讓他不要信任昭奚恤,敵人才能順利打敗楚國。)
7讀完文章後,你覺得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故事,在文字的閱讀有什麼不同?3.詮釋整合
(學生自由作答。例如:文言文的文字比較精簡,閱讀時卻比較難懂,還需要搭配注釋才比較了解;白話文的文字較長,但是閱讀起來容易理解。)
賞析
1.寓言有什麼特色?1.提取訊息
(寓言帶有勸喻或諷刺意味,用譬喻的方法闡述做人處世的道理。)
2.賞析部分說明「狐假虎威」的故事警惕我們對事物要深入觀察、思考,不要被表面的現象蒙蔽。你贊成這個說法嗎?從故事的什麼角度可以得知?請舉一個生活實例補充說明。3.詮釋整合
(例如:我贊成這個說法,因為老虎只看到野獸都逃離,並沒有真正了解牠們逃離的原因,因此,牠誤以為是狐狸的威力,這就是只被表面的現象蒙蔽了。在生活中,有時候媽媽以為我一直在看電視就罵我,但是我其實一直都在讀書,只不過剛看一下卡通,媽媽並沒有問清楚就罵我,我覺得很無辜。)
⒈策ㄘㄜˋ:對策、策略
束ㄕㄨˋ:約束、拘束
⒉輯ㄐㄧˊ:編輯、專輯
緝ㄑ一ˋ:通緝、緝捕
⒊狡ㄐㄧㄠˇ:狡猾、狡詐
跤ㄐㄧㄠ:摔跤、跌跤
⒋窟ㄎㄨ:洞窟、狡兔三窟
屈ㄑㄩ:屈服、委屈
⒌薪ㄒㄧㄣ:薪水、抱薪救火
新ㄒㄧㄣ:新穎、創新
⒍憚ㄉㄢˋ:忌憚、肆無忌憚
彈ㄉㄢˋ:彈珠、子彈
ㄊㄢˊ:彈射、彈性
⒎曰ㄩㄝ:子曰、或曰
日ㄖˋ:日出、平日
⒏諷ㄈㄥˋ:諷刺、嘲諷
楓ㄈㄥ:楓樹、楓葉
⒐欺ㄑ一:欺壓、欺騙
期ㄑ一ˊ:期間、期待
棋ㄑ一ˊ:棋局、圍棋
旗ㄑ一ˊ:升旗、搖旗吶喊
⒑惕ㄊ一ˋ:警惕、惕勵(自我激勵)
剔ㄊ一:剔牙、剔除
⒒蔽ㄅ一ˋ:蒙蔽、遮蔽
敝ㄅ一ˋ:凋敝、敝帚自珍
12.擬ㄋ一ˇ:擬人、比擬
凝ㄋㄧㄥˊ:凝結、凝固
1.戰國策:書名,漢 劉向編輯,記載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政治大事,以及當時策士的言論行為。刻畫人物生動活潑,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史料。
2.編輯:蒐集資料,加以鑑別、選擇、分類、整理、排列和組織。
例句 這期校刊由他負責編輯。
3.狡兔三窟:比喻人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
例句 他可是狡兔三窟,想找到他很不容易。
4.鷸蚌相爭:比喻兩相爭執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而讓第三者獲利的局面。
例句 你們再爭執不休就會如同鷸蚌相爭一樣,讓第三者得利了。
5.抱薪救火: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以致雖有心消弭禍害,卻反使禍害擴大。
例句 對付這種惡霸,一味妥協讓步,就好像抱薪救火,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而已。
6.忌憚:有所畏懼或顧慮而不敢妄為。
例句 這些歹徒真是無法無天,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肆無忌憚的行搶。
7.曰:說。用於文言文。
8.吾:我。
例句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論語 為政︶
9.違背:違反、不遵守。
例句 他因違背長官的命令而遭處分。
10.旨意:帝王的命令。
例句 古時對於皇上所頒布的旨意,臣民都必須遵從。
11.諷刺:用含蓄不明顯的方式來譏諷別人。
例句 這位畫家畫了一篇連環漫畫以諷刺執政者。
12.誇張:誇大。
例句 張先生誇張的敘述他如何與歹徒搏鬥且毫髮未損的過程。
13.欺壓:以威勢欺凌壓迫他人。
例句 他欺壓鄉民,素行不良,目前已成為警方的列管對象。
14.警惕:提高警覺,隨時注意。
例句 學校播放反毒影片,警惕學生勿受毒品誘惑。
15.蒙蔽:欺騙,隱瞞事實。
例句 記者報導新聞時,不可蒙蔽事實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