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日治時期人民與政府的關係
02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如何爭取權利?
以武裝行動爭取權利
面對日本的殖民統治,臺灣的漢人和原住民族發起武裝抗日的行動,以維護基本的生存權利,例如:西來庵事件、霧社事件。
西元 1915 年的西來庵事件(又稱噍交吧巴哖年事件),是漢人武裝抗日事件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西來庵事件後,漢人的抗日運動轉為以非武裝的政治、社會運動為主。
西來庵事件的發生經過與影響為何?
總督府為了加強對臺灣的治理與開發,在統治初期,進行土地及林野調查,重新規畫林地的使用方式,人民使用林地的權利受到限制。除此之外,1911 ~ 1914 年間,南部地區連續遭受強烈颱風侵襲,甘蔗收穫量銳減,稻米價格暴漲,使得人民的生活愈來愈辛苦。
由於生活不易,有些臺灣人便選擇以武裝行動爭取權利。余清芳居住在今高雄市 路竹區一帶,他和抗日民眾以臺南 西來庵為基地,藉著民間信仰的力量,密謀驅逐日本人,但因事機洩露,被日本人掌握行動。
1915 年,余清芳等人在噍吧哖 ( 今臺南市 玉井區 ) 等地與日軍及警察爆
發衝突,由於雙方實力懸殊,不久就被平定,稱為「西來庵事件」,因為玉井舊稱噍吧哖,所以也稱「噍吧哖事件」。衝突發生後,余清芳遭到逮捕、處死,被牽連處死或判處重刑的民眾,多達一千多人。西來庵事件使漢人意識到雙方軍事實力的懸殊,武裝行動並不可行,所以西來庵事件也成為臺灣 漢人最後一次大規模以武裝爭取權利的行動。
霧社事件的發生經過與影響為何?
西元 1930 年發生的霧社事件,則是原住民族武裝抗日的代表性事件。當時總督府以武力的方式迫使原住民族服從統治,更直接沒收槍械、強迫服勞役,原住民族受到長期的欺壓,漸漸累積不滿的情緒。
霧社事件的爆發,導致當時臺灣總督辭職,也使總督府察覺對臺灣原住民族認知的不足,重新檢討對原住民族的統治政策,例如:遷移部落,以便集中管理;加強教育,企圖使原住民族認同日本人的統治。
1.日本統治時,對於原住民族有許多不合理的統治措施,例如:破壞原住民族的原有生活規範、文化,使原住民族失去傳統的生活方式。
2.總督府開發山區,掠奪林木、樟腦等資源,再加上日本警察及官員經常要原住民族服勞役,引發原住民族的不滿。
3.由於不斷受到壓迫,霧社地區 ( 今南投縣 仁愛鄉 )賽德克族 馬赫坡社的部落領導人莫那魯道帶領族人趁著小學運動會,襲擊日本的警察與民眾,造成日本人重大傷亡。
4.日本軍警使用大炮、毒氣等武器來鎮壓莫那魯道與族人,使賽德克族死傷慘重。事件後派出偵察機,從上空巡視部落,顯示總督府對事件的重視。
5.總督府強迫倖存者離開原本的居住地,以便集中管理,防止抗日事件再次發生,此移居地成為今日南投縣 仁愛鄉 清流部落。
6.霧社事件後,總督府改採較溫和的手段治理原住民族,並企圖藉由教育,改變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
7.到了今日,可以看到以此事件為主題的書籍或影視作品,政府也發行有莫那魯道肖像的二十元硬幣,讓更多人了解霧社事件的重要性及歷史意義。
以非武裝行動爭取權利
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人始終沒有獲得平等的對待,參政權利也遠不如日本人。如此差別待遇的情況,再加上臺灣的知識分子受到世界上民族自決和民主自由觀念的影響,臺灣人爭取權利的行動逐漸轉變為非武裝抗爭的方式,希望能提高參政權利及改善不平等待遇。
西元 1921 年,蔣渭水、林獻堂等知識分子創立了臺灣文化協會,希望能喚起大眾對自己權利的了解、提升人民的文化水準,進而增加爭取權利的力量。
臺灣文化協會透過舉辦演講會、成立讀報社及巡迴放映電影等,讓民眾有機會獲得新知,不但提升民眾的文化水準,更讓民眾意識到可以透過具體行動,來爭取自己的權利。
雖然非武裝爭取權利的行動遭到總督府打壓,卻促使總督府在統治後期,開放部分民意代表名額,讓部分臺灣人獲得選舉民意代表的機會,對往後臺灣人爭取民主的行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20題)
是非第三關 (13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20題)
選擇第三關 (20題)
選擇第四關 (10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