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日治時期人民與政府的關係
01日本帝國如何統治臺灣?
日本展開對臺灣的殖民統治
西元 1894 年,清帝國與日本爆發甲午戰爭,清帝國戰敗。隔年,割讓臺灣、澎湖給日本。日本統治臺灣,設立臺灣總督府為最高統治機關,總督為最高的行政首長。
推行警察與保甲制度管理人民的生活
日治時期總督府在全臺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警察除了維持公共秩序,也執行許多行政工作,使得總督府推行的政策得以在地方落實。當時有些臺灣民眾稱日本警察為「大人」,表示對日本警察的畏懼;也有不少民眾對警察侵犯民眾權利的情形提出批評,希望總督府能加以改善,但效果有限。
此外,總督府利用保甲制度,讓保正和甲長配合警察執行相關任務,主要的工作有協助警察維持治安、傳達政令及預防傳染病等。當時的保正相當於現在的村、里長,而甲長則相當於現在的鄰長。
透過調查加強對臺灣的統治
由於日本缺乏統治殖民地的經驗,一開始在臺灣的施政並不順利,為了找出適合臺灣的政策,日本參考西方國家的做法,進行殖民地的各項調查。總督府透過學者、官員及遍布全臺的警察、保甲協助,調查臺灣人的舊有習慣、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與文化,以及各地的戶口、土地等詳細資料,掌握地方事務,也逐漸將原住民族納入殖民統治。
這些調查讓日本官員們更認識臺灣人民,並以調查結果為基礎,訂定施政策略與規畫建設,達到有效的統治與控制臺灣。然而,調查的進行也對人民的生活造成影響,例如:土地調查後,土地的所有權更加明確,總督府得以充分利用土地,卻使擁有土地的人民需繳納更多的稅。
推行皇民化運動加強臺灣人對日本的效忠
西元 1937 年中 日戰爭爆發後,總督府為了戰爭的需要,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以消除臺灣人的民族意識,使臺灣人更效忠於日本。皇民化運動的內容大致包含鼓勵臺灣人說日語、改成日本姓名、穿和服,以及要求參拜神社等。
1.取得國語家庭認證後,家中成員可以享教育、工作機會等優待。圖為國語家庭認定證書和門牌。
2.鼓勵臺灣人將原本的姓名改成日本姓名。
3.推廣臺灣人穿著和服。
4.要求學校及團體參拜神社。
皇民化運動由總督府推動,地方執行。然而各地執行成效有所差異,最終皇民化運動並無法使臺灣的傳統文化完全消失。戰爭結束後,許多臺灣人並未因日本戰敗而悲傷,反而接受了戰爭的結果,可見戰爭時期的皇民化運動,也沒有成功將臺灣人同化成日本人。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20題)
是非第三關 (17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20題)
選擇第三關 (20題)
選擇第四關 ( 6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