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我們生活的空間
01河川對生活空間的影響
河川的變遷與人們的生活
早期人們的生活與河川關係密切,河川提供人們日常生活、農業灌溉等用水,部分河川也具有運輸的功能,因此人們大多選擇居住在河川附近。人們沿著河岸發展農業、交易買賣等產業活動,慢慢聚集形成城鎮,但是後來部分河川下游河道淤積,失去原本運輸的功能,使得產業逐漸沒落,生活空間樣貌也與過去不同。
淡水河水運歷史風華
兩百多年前,淡水河是臺灣少數具有水上運輸功能的河川,沿著河川而上,形成大稻埕、艋舺、新莊、三峽、大溪等城鎮。一百多年前,藉著河川運輸的功能,將北部山區的茶葉、樟腦等物產運送至下游地區,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後來,由於河道淤積,逐漸失去運輸的功能,這些繁榮的城鎮也逐漸沒落。近年來,有的城鎮因保有早期的街道,朝向觀光、文化發展,讓人們可以探訪過去的歷史文化寶藏。
河川上游、中游與人們的生活
到了現代,河川對人們的生活依然重要,在河川上游、中游常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所以政府規畫部分地區作為民眾休閒遊憩的場所,或是設立自然保留區等,禁止人們破壞當地自然環境,以保護生態。
由於臺灣的河川大多發源於山地,有坡度陡、水流急等特性,雖有豐沛水源,卻難以留住,使得雨量少的季節容易缺水。為了更有效利用水資源,部分河川上游、中游建有水庫,這些水庫具有儲水、灌溉等功能。但興建水庫是否也會破壞原本的生態環境?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1.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淡水河上游的南勢溪,有瀑布及豐富的動植物生態。( 新北市烏來區 )
2.淡水河上游的翡翠水庫,供應臺北市與部分新北市地區的用水,並具有發電功能。興建 前,水庫淹沒區的居民必須遷村,水庫完工蓄水後,原本村落舊址沉入水底。此外,翡 翠樹蛙的棲地也被淹沒,生存受到影響。( 新北市新店區 )
河川下游與人們的生活
在河川下游通常河道寬廣、地勢平坦,人們多會聚集在這裡生活,有各種不同的土地利用情形,也形成不同的生活空間樣貌,例如:農田、魚塭、工廠和公共設施等。
1.人們對於自然環境的利用,不僅會改變當地的景觀與樣貌,也會造成生活空間的差異與多元。在淡水河下游的兩岸地區,可以見到農田、住宅、公路、捷運等不同的生活空間樣貌。
2.在花蓮縣立霧溪下游的新城鄉、秀林鄉,可以見到農田和少數工廠,房屋較不密集。
3.在高屏溪下游的高雄市 大寮區、屏東縣 萬丹鄉呈現不同的生活空間樣貌,大寮區聚集較多的工廠與住宅,萬丹鄉則有較多的農田與魚塭。
人們對河川的適應與改變
由於臺灣河川分布多呈現東西流向,早期陸上運輸不發達,人們渡河困難,阻礙居住在平地的先民往北或往南的拓墾與發展。直到橋梁興建後,才能連結河川兩岸的交通運輸,擴大居民的生活空間,也使經濟活動更發達,有助於社會發展,例如:西螺大橋串連南北的運輸,促使地方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人為的工程建設會改變河川原本的樣貌,不當的利用也會造成河川汙染,使人們遠離河川。近年來,隨著政府進行河川整治,部分河川已重現原貌,讓人們願意再次親近河川,也成為居民從事休閒活動的場所,塑造新的生活空間。
1.在西螺大橋興建前,夏季濁水溪水位高漲時,只能靠竹筏渡河,影響沿岸居民的生活,也使南北往來的交通不太方便。( 圖為西元 1940 年代居民搭乘竹筏渡河的情形。)
2.西螺大橋曾經是全臺最長的橋梁,通車後讓臺灣西部地區南北縱貫運輸的功能更加完整,人們與貨物的往來頻繁,帶動經濟的發展。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20題)
是非第三關 ( 6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21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