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清帝國時期臺灣發展重心的變化
01移民的開墾如何改變生活空間?
漢人移民來臺
臺灣隔著臺灣海峽與中國 福建、廣東相鄰,因為地理位置接近,自大航海時代起,就有不少漢人來臺灣從事漁業、貿易活動,或是被招募來臺開墾土地。
1.福建、廣東位於中國東南沿海,距離臺灣較近,許多移民到臺灣的漢人來自這兩地。
2.西元 1683 年,清帝國派施琅攻打臺灣,結束鄭氏政權在臺灣的統治。隔年將臺灣納入版圖,但是對於漢人來臺有所限制。
西元 1684 年,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後,為了防止過多漢人移民而發生反叛事件,影響臺灣的治安,因此頒布了限制漢人來臺的規定,例如:必須經過政府批准才能來臺、不准攜帶家人等。
雖然當時渡臺受到限制,但由於福建、廣東一帶的人口眾多、可耕地少,再加上中國有稻米的需求,而臺灣的自然環境又適合種植稻米,因此仍有許多人民選擇冒險偷渡來臺。
3.在清帝國統治臺灣前,臺灣就已有農、漁業和貿易活動,清帝國統治後,許多漢人也選擇移民臺灣。
4.雖然有管制措施,大量漢人移民仍選擇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到臺灣。
移民的生活空間隨開墾範圍而擴大
冒險來到臺灣的漢人在開發新耕地時,為了取得穩定的水源、增加種植水稻的田地、賺取收益,在部分地區有大規模水圳開發,例如:瑠公圳、八堡圳和曹公圳等。
1.來到臺灣的漢人,大多選擇在平原地區進行開墾,但是沒有水利設施,就沒有足夠的水源種植水稻。
2.當時有些漢人擁有較多資金及土地,施世榜就是其中之一。為了解決灌溉用水問題,他決定籌措資金興建水圳。
3.完工後的八堡圳灌溉範圍廣大,使得中部地區稻米產量增加,成為當時臺灣的重要穀倉。直到今日,八堡圳仍然是當地重要的灌溉系統。
水圳的興建,擴大開墾的範圍,漢人開墾的區域大致上由沿海一帶的平原,逐漸拓墾到丘陵、山地,移民的生活空間也隨開墾範圍而擴大。
移民或族群衝突造成生活空間改變
移民到臺灣的漢人,大多與同族或同鄉的人聚居在一起。不同的移民群體,由於語言、風俗、習慣有明顯的差異,相處時難免會發生誤會與爭執;有時為了爭奪土地、水源等,也會爆發集體衝突的械鬥。
械鬥事件層出不窮,導致社會動盪不安,也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落敗的群體常被迫遷移到別處生活,另外開發新地區,例如:發生在艋舺甲地區(今臺北市 萬華區)的械鬥事件,使得落敗的群體遷移到大稻埕,間接促成大稻埕的開發。
1.來自福建 泉州的兩個群體,他們移民到臺灣後,居住在艋舺地區,但雙方因語言、習慣差異,再加上搶奪艋舺碼頭的經濟利益,而發生大規模械鬥。
2.落敗的群體遷移到大稻埕,沿著淡水河建立新的聚落,並利用淡水河河運發展貿易,使得大稻埕愈來愈興盛。
漢人在開墾時,與生活在平地的平埔族群接觸頻繁,雙方常因土地糾紛、風俗習慣的差異產生衝突。平埔族群的土地因受到漢人侵占而漸漸流失,有些平埔族群被迫離開家園,遷居到別的地方。
此外,漢人經常侵犯生活在山區的原住民族,因此清帝國畫設界線,隔離漢人和原住民族,避免雙方發生衝突。然而,漢人違法越界開墾的情形愈來愈多,迫使山區原住民族的生活空間愈來愈小。
1.漢人進入臺灣中部開墾後,當地平埔族群的土地被侵占,生活受到影響。
2.由於生活空間受到壓迫,部分平埔族群只好遷移到埔里盆地,建立新聚落。
移民對清帝國的反抗
清帝國統治臺灣初期,並不打算認真經營臺灣,當時掌管今日
高雄一帶的官員不但徵收不合理的稅金及糧食,還無故捕捉農民、
將農民關起來,使得住在今高雄市 內門區的朱一貴忍無可忍,於西
元 1721 年發起反抗清帝國的行動,獲得群眾的支持與響應。
朱一貴是誰?為什麼他能夠獲得大家的信任,成為反清事件的領袖?原來朱一貴是一名養鴨為生的鴨農,傳說他可以讓鴨子聽從命令,就像指揮軍隊一樣,因此大家稱他為「鴨母王」。除此之外,他與明朝皇帝同樣姓「朱」,使眾人相信他是皇帝的後代,便願意追隨「有著皇帝命」的他,一起反抗清帝國的統治。
聲勢浩大的朱一貴及群眾攻陷了官府所在地,在臺灣的官員只能坐船逃往澎湖,臺灣形同失守。然而,後來起義的群眾內部發生衝突,讓清帝國有了反攻的機會,最終朱一貴被處死,事件才逐漸落幕。
這次事件使清帝國意識到管理臺灣的力道過於薄弱,各個行政區幅員廣闊、管理不易,官府所在地甚至連城牆都沒有。因此在朱一貴事件後,清帝國在臺灣增設行政區,希望能以增派人力及資源的方式,加強各地的管理,並在官府所在地加裝簡易的城牆來防禦。
朱一貴事件雖然以失敗收場,但後續仍然有許多人民反抗官府的事件,例如: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等。所以當時的臺灣社會動盪不安,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一說。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20題)
是非第三關 (13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18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