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0106世界發現台灣
02鄭氏時代的經營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
明代末年,鄭成功為了取得反清復明的基地,繼續對抗清廷,從福建率領軍隊渡海來到臺灣,軍隊從今臺南 安平附近登陸,展開對荷蘭人的進攻。到了西元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統治臺灣,歷史上稱為鄭氏時代。
鄭成功來臺後,設承天府為最高行政機構。不久,鄭成功因病去世,兒子鄭經繼任,擴大經營臺灣。
鄭成功原名森,二十一歲時,明代 唐王對他賞識有加,賜國姓「朱」,並改名「成功」,後人便稱他為「國姓爺」,明代 桂王又封他為「延平郡王」。
土地屯墾
鄭氏父子為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積極展開土地拓墾,其中以軍隊的屯墾最為重要。當時將軍隊分散駐守各地,努力開墾荒地。今天臺南市的柳營、林鳳營,高雄市的右昌、後勁等地,就是軍隊駐守開墾的地方。
鄭經,是鄭成功的長子。西元1662年,鄭成功死後,繼承王位。在位期間,由陳永華輔佐,推動各項建設,讓臺灣穩定發展。西元1674年,鄭經響應反抗清廷的戰事而起兵,卻失敗而歸。1680年回到臺灣後,心灰意冷,隔年生病去世。
經濟建設
鄭經繼位後,由陳永華輔佐,推動各項經濟政策。在土地拓墾方面,進一步招募漢人來臺開墾,發展農業在國際貿易方面,除了輸出臺灣的蔗糖、鹿皮外,又利用臺灣優越的地理位置,與日本、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進行貿易,賺取可觀的利益。
1.臺南市 中西區的永華宮,原名鳳山寺,後人為了紀念陳永華的功績,所以改名為「永華宮」。
2.鄭氏時代經由臺灣輸出或轉運的商品種類繁多。
文教措施
在教育方面,鄭經也接受陳永華的建議,興建孔廟、設立學校,傳播漢人文化,並且制定考試制度,選拔人才。從此,漢人的制度和文化開始在臺灣發展。
鄭氏時代,歷經鄭成功、鄭經兩代約二十年的統治,使臺灣成為反清的基地。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塽繼位,西元1683年,清廷派施琅(ㄌㄤˊ)攻打臺灣,鄭克塽戰敗投降。隔年,臺灣成為清朝統治的領土。
施琅,明末清初福建人,早期為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重要將領。後來,他與鄭成功意見不合,爆發衝突,導致父親和弟弟被殺,氣憤的他改而投效清廷。西元1683年,施琅率軍攻臺,鄭克塽等人戰敗投降。隔年,清廷接受他的建議,設官治理臺灣。
3. 臺南市 孔廟創建於鄭氏時代,是臺灣最早的孔子廟,裡面有當時官方最早設立的學校,而有全臺首學的美稱。(臺南市 中西區)
4.臺南市 孔廟內設置明倫堂,是當時學生學習的場所。
是非第一關 (25題)
是非第二關 (17題)
選擇第一關 (25題)
選擇第二關 (29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