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走過臺灣
02探訪史前人類與原住民族
推測史前人類的生活
史前遺址是史前時代人類活動的地方,在這裡發現的遺物和遺跡等,是考古學家研究人類發展的重要依據。因為當時沒有文字紀錄,所以只能從遺址出土的器物、建築遺跡等,推測當時的生活方式。臺灣至今已發現約兩千多處遺址,而十三行遺址就是臺灣史前遺址之一。
器物演變與生活的關係
史前人類很早就已經知道使用火來照明、取暖及燒烤食物,也能製作生活中會使用到的器物。史前人類就地取材,會將石頭用敲打方式,粗製簡單的石器,以銳利邊緣切割物品。接著,以磨製方式製作更精細的石器,作為狩獵、農耕的工具。此外,史前人類也會燒製陶器來烹煮食物、存放物品。
臺灣的史前時代非常的漫長,而器物製作方式與材質取用的演進,讓人們的生活愈來愈便利。
十三行人與島外的交流
十三行遺址發現的許多物品,並非在當地生產,例如:玻璃、瑪瑙等製成的飾品,考古學家從原料成分、風格形式與製作技術推測,它們可能來自亞洲其他地區。此外,在十三行遺址也發現當時島內其他族群製作的陶器、玉飾等,由此可推測十三行人與島內、島外的不同族群交流頻繁。
十三行人以煉鐵、製作鐵器聞名,出土的鐵器形式多樣,包含生產工具、日常用品及武器等,石器的種類則相對減少,反映出當時鐵器的使用逐漸取代石器。
由於十三行人有跟島外的人交流,而且當時已有島外的居民廣泛使用鐵器,所以考古學家推論,煉鐵的技術可能是由海外傳入的。
守護史前文化
從臺灣各地史前遺址出土的陶器、玉器等,顯示當時人們已擁有精湛的工藝技術,並展現了他們的美學觀念。
十三行人運用自然素材,用拍或壓的技法,在陶器上做出多樣的幾何紋飾,並製作出栩栩如生的人面陶罐,以及人、動物等各種陶偶,展現當時人類精湛的製陶技術與獨特的審美觀。
考古遺址、遺跡與出土器物是從古累積至今的文化,蘊藏過去人類生活的變遷情形,是我們認識臺灣史前先民的重要材料,也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需要大家妥善的守護。
臺灣史前玉器的奧祕
臺灣的玉石產地集中於花蓮縣 壽豐鄉 豐田地區。「玉」其實是質地較堅硬與細緻的石頭,所以玉器仍是石器的一種。史前人類一開始可能是將原石再加工製成武器或生產工具。當製作技術進步,形式多樣的裝飾品開始出現,如頭飾、耳飾、項飾等,當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配戴,有些精美的玉器還會成為主人的陪葬品。
在漫長的史前時代,臺灣許多地方,甚至東南亞地區,都有發現來自豐田的玉器。因此推測當時臺灣不同聚落的人們,在島內、島外有互動與交流的情形。
但是,大約在兩千年前,臺灣史前人類用玉的情況突然減少,後期就很少見史前玉器的流傳。部分考古學家推測可能是因為審美觀念的改變,玉器飾品被飄洋過海而來的玻璃珠、瑪瑙珠、金銀飾品所取代。
原住民族居住地與地理位置的關係
根據考古研究,史前時代就有原住民族在臺灣居住的痕跡,臺灣原住民族如同史前人類,會依據居住地地理位置的不同,因應環境發展出各自的文化。
住在西部海岸、平原或丘陵地區的原住民族 ( 目前稱這些原住民族為平埔族群 ),自十七世紀以來,因地理位置的關係,較早接觸到漢人和外國人,所以日常生活的語言、傳統文化很早就受到影響或改變。
另外,住在山地地區及東部平原、海岸附近或周邊島嶼的原住民族,因為交通的阻隔,較晚與漢人、外國人接觸,因而保存傳統的語言與文化。
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目前根據政府的認定,臺灣的原住民族共有十六族。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20題)
是非第三關 ( 7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1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