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250105台灣的先民

02原住民族文化

 

原住民族的祖先

  史前時代非常漫長,大約到了數千年前,有人陸續遷移來臺灣居住,這些人很可能就是現在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

  早期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族,學者通常依其居住地區、文化等狀況,分為平埔族與高山族。

  平埔族大多分布在臺灣西部的平原、台地或丘陵地區,他們與來臺灣開墾荒地的漢人接觸較早,受到漢人的影響較多,傳統文化大多失傳,生活習俗已與漢人相似。

  高山族中,除了雅美族(達悟族)住在蘭嶼,其他各族大多散布在中央山脈兩側及東部一帶。他們與漢人接觸較少,現在仍然保有部分的語言與傳統文化。 

 

  平埔族和高山族是以前的分類方式,現在則通稱為「原住民族」。 

 

原住民族文化

  臺灣的原住民族大多以狩獵、捕魚或農耕為生,過著純樸而自然的生活,並配合一年中的各種生活節奏,發展出不同的祭典。舉行祭典時,男女老少穿著傳統服飾,載歌載舞,藉由優美的歌聲和舞蹈,來表達對神靈的崇敬。

  原住民族的各種祭典活動,呈現多元豐富的族群特色,也吸引不少外地遊客欣賞、同樂。

 

1.雅美族(達悟族)人以農、漁業為生,水芋是主要農作物之一。(臺東縣 蘭嶼鄉)

2.小米又稱為「粟」(ㄙㄨˋ)是臺灣早期原住民族主要的糧食,用於炊飯、煮粥、釀酒等,在各族原住民祭典中,是不可缺少的祭品之一。

 

  人類有許多的祭典,主要目的有兩種,一是紀念,二是慶祝。

  原住民族雖然每一族都有不同的祭典,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祭祀祖靈,也就是祭祀祖先;二是收穫祭,目的是慶祝漁獵或農作收穫的歡樂慶典。

 

泰雅族祖靈祭

  我們是個以祖靈為信仰中心的族群每年八~十月小米收割後,族裡的長老們會聚集在一起討論舉行「祖靈祭」的時間,感謝祖靈一整年的保佑,也祈求未來新的一年,族人平安、農作豐收。 

  我的祖父是部落裡的頭目。祭典前一週,祖父、父親和我會先到祖先墓地除草,媽媽也忙著搗米、釀酒,為即將到來的祭典做準備。到了祭典前一天晚上,家族們聚在一起討論明天祭典的細節,小孩子則開心的將各種祭品(小米年糕、醃肉、玉米等)串刺在竹枝上,或用蕉葉包裹綁在竹枝上,這時竹枝看起來就好像一棵長滿食物的樹,好特別呵!

  祭典當天,祖父率領族人一起前往祖先的墓地,我們一路喊著:「祖先啊!所有祖靈啊!請前來享用我們帶來的祭品……。」到了墓地,我們將掛滿祭品的竹子插在地上,由祖父高聲呼喚祖靈並帶領祈禱。之後大家開始品嘗帶來的祭品,祖父說帶來的祭品絕對不能再帶回家去,我聽了趕緊吃完,而當祭祀完畢要離開時,還必須越過火堆,祖父說這是表示和祖靈分開,有淨身、除穢消災的意義。

  回到部落後,大家團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並舉行各種刺激的競賽活動,這就是我們泰雅族傳統的祖靈祭。

  原住民族的傳統住屋,大多就地取材,形式各不相同,其中地位較崇高者,會在牆上、柱子裝飾各種精緻的圖樣。他們的傳統服飾風格獨特,式樣別緻,材料多以麻布為主。

  原住民族在器物雕刻上,圖案精美,常能顯示身分地位、反映族群特殊的風俗與信仰。

 

1.百步蛇在排灣族與魯凱族的文化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圖為魯凱族頭目的家屋,牆上百步蛇的圖樣,代表屋主的身分和地位。(屏東縣 霧臺鄉)

2.鄒族男子,頭戴羽毛帽飾,身穿紅色上衣,並以貝殼為裝飾。(嘉義縣 阿里山鄉)

3.造型獨特,線條優美的拼板舟,是蘭嶼 雅美族(達悟族)出海捕魚的工具。(臺東縣 蘭嶼鄉)

4.色彩鮮豔的琉璃珠,常被排灣族當成傳家之物。(屏東縣 三地門鄉)

5.原住民族將傳統編織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器物的製作上。(新北市 烏來區 泰雅族)

 

  原住民族常以歌舞表達情感,他們用肢體拍打節奏,配上高亢、富有變化的曲調,非常精彩動人。而他們所使用的樂器,大多從生活周遭取材以木、竹為主要的材料。透過這些歌舞表演、樂器演奏,不但能抒發情感也能表現原住民族的文化特色。

 

6.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是由一位長者起音後,其他歌者的合音陸續加入而形成,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資產。(高雄市 桃源區)

7.賽夏族矮靈祭中,族人穿戴裝飾華麗的「臀鈴」,發出規律聲響為歌曲伴奏。

8.鼻笛是利用鼻子吹奏,大多用竹子製作而成。(屏東縣 霧臺鄉 魯凱族)

 

是非第一關 (25題)

是非第二關 (24題)

 

選擇第一關 (25題)

選擇第二關 (25題)

選擇第三關 (17題)

 

 

查成績

回五上康軒社會

回社會目錄

回五年級資料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旭子 的頭像
    旭子

    數位閱讀與測驗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