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我們生活的空間
02氣候對生活空間的影響
氣候影響生活空間的使用
臺灣雨量豐沛,尤其北部因為四季有雨,下雨日數較多,部分地區也發展出獨特的建築景觀。臺灣的冬季降雨量較少,以南部最為明顯,例如:南部沿海地區,因為當地冬季乾燥少雨、日照充足且風力強勁,適合發展日晒鹽田,是臺灣早期主要的產鹽地之一。
1.基隆市位於臺灣北部,因時常下雨使得許多地方都設有遮雨棚,方便行人避雨。
2.臺南市 七股區鹽田位於日照充足的臺灣西南沿海地區,由於冬季是明顯的乾季,再加上強勁的東北季風,所以早期是鹽的重要產地。現在當地已不產鹽,轉為發展休閒觀光,透過展示及教育推廣,讓人們了解臺灣鹽業的發展。
氣候災害與生活空間的關聯
臺灣每年五月至九月之間,因為梅雨、西南季風及颱風來襲,常會引發豪雨,若雨水宣洩不及,會造成平地或低窪地區淹水。在山勢陡峭的地區,遇到豪雨來襲時,有時泥沙和土石會隨著洪水傾瀉而下,形成土石流。這些氣候帶來的災害使人們生命、財產受到損失,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空間。
1.過去基隆河流經臺北市的河道彎曲不利洪水宣洩,每逢大雨、豪雨就容易淹水成災。
2.基隆河下游經過整治後,嚴重淹水頻率降低,河堤旁多出了大片的新生土地。
3.新生土地經過政府規畫與發展,如今成為科技園區及人潮聚集的地區。
4.沿著基隆河岸可以看到內湖科技園區,園區內高科技公司林立,帶動當地的發展。
5.西元 2009 年 8 月 8 日莫拉克颱風帶來豪雨,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 ( 今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 ) 遭土石流掩埋導致全村消失。
6.遭受莫拉克颱風的侵襲後,小林村的其他居民離開原居住地, 遷移至三個不同的地方居住。( 圖為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社區 )。
氣候災害對產業活動的影響
氣候災害也會影響產業活動的發展,以乾旱為例:臺灣的乾旱大多發生在十一月至隔年的四月間。當乾旱的時間太長就會造成旱災,不但會影響民生用水的供應,也會限制產業發展,例如:農田須休耕或轉作其他需水量少的農作物、工廠面臨減產或停產的危機等。
1.缺水時居民拿著儲水器具,接收政府提供的用水。
2.原本種植水稻的農田,因缺水灌溉,農民會轉作需水較少的雜糧作物。( 圖為甘薯田 )
3.乾旱時,為避免影響工業用水,部分工業區會利用廢水淨化而成的再生水來補足需求。但是,再生水價格較高,生產者也需付出更高的成本。( 高雄市 鳳山溪再生水廠
學習和自然共存
由於臺灣位居亞洲東部和太平洋的交界,冬季時,受東北季風影響,臺灣北部溼冷多雨,南部乾燥少雨;夏季時,受西南季風及颱風等影響,全臺普遍溼熱多雨。由於臺灣這樣的氣候特性,再加上人們過度利用自然環境,容易發生淹水、土石流及乾旱等災害。
面對氣候災害帶來的威脅,我們可以從每一次的經驗中,了解災害的特性,學習與大自然共存的方式,發展出合適的生活型態,以預防或減少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先民面對災害的生活智慧
臺南早期流傳「青盲蛇做大水」這句閩南語俗諺,形容未興建河堤之前的曾文溪,就像一條雙眼失明的大蛇找不到出路,一遇到豪雨,河道就會改變,造成淹水災害,歷史上曾文溪曾經發生多次改道,使居民生命、財產受到損失。
面對曾文溪的洪水,先民總是懷抱著敬畏的心,透過祭典等方式祈求生命財產
安全,並在河道附近設置鎮壓溪水的物品,例如:劍獅、石象等。
先民也發展出可以因應水患的房屋─竹籠茨慈(厝),竹籠茨是以竹子和茅草搭建而成的房屋,重量較輕,當溪水溢出河道時,先民可以一同扛起房屋遷村避難,顯現先民對抗水災的生活智慧。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20題)
是非第三關 (20題)
是非第四關 ( 7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20題)
選擇第三關 (20題)
選擇第四關 ( 6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