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3走過臺灣

01山海環境與居民的生活

 

島嶼形成與地形變化

  地球表面是由數個巨大的板塊所組成,而臺灣島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板塊從東西兩側互相推擠,使臺灣島隆起,因此,島嶼的形狀為南北長、東西窄,島上的山脈也多呈南北走向。

 隨著時間的演進,臺灣出現多樣的地形,包含平坦廣闊的平原、四周高且中間平坦的盆地、地勢稍高且頂部平坦的台地、地勢起伏不平的丘陵與高聳的山地,以及各具特色的海岸。

 在臺灣生活的人們,會利用不同的地形與環境發展經濟活動。隨著居民的需求、交通的開發、技術的進步等原因,也會逐漸發展出不同的空間利用方式。

由於板塊的推擠會造成地震,從古至今的板塊活動,也使臺灣成為多地震的島嶼。因應這樣的環境,人們平時就要做好防災準備、選擇耐震建材等。

 

平坦的地形與人們生活空間的使用

  受到山地的阻擋,人們想從臺灣西部翻越到東部比較困難,因此早期移居臺灣的人們,大多選擇西部平坦的平原、盆地或台地等地形居住與發展,形成居民較多的聚落。有的地方更因為交通發展或行政機關進駐等因素,進而發展成人口密集的都市,例如:臺中盆地。

  臺灣早期是農業社會,由於農業發展需要充足的水源,如果當地缺水,居民多會興建水圳、埤塘等灌溉設施來獲得水源。

  以桃園台地為例,因為當地地勢較高,居民會挖掘埤塘來儲存雨水灌溉。但是,乾旱發生時,埤塘則會乾涸,水量不穩定,也限制農業發展。後來,桃園大圳的興建,為當地提供了穩定的水源,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業也快速發展。隨著都市與工商業的發展,許多農田逐漸改變為工廠或住宅用地,有些埤塘逐漸被棄置或填平,有些則被規畫為生態公園,成為居民生活或休閒的場所。

1.早期的臺中盆地農田遍布,當時人們多從事農業活動。

2.現今的臺中盆地是大樓林立、交通建設與公共設施完善的都市,人們大多從事工商業活動,也有少部分農業活動。

3.從空中看桃園台地,可以看到稻田、住宅及許多的埤塘。

4.桃園大圳是將大漢溪的溪水引到桃園台地的水圳,它的興建解決了桃園台地的供水問題。

5.八德埤塘生態公園保留了儲水用的埤塘,池內有許多水生植物與鳥類,生態豐富,成為當地重要的觀光景點。

 

起伏的地形與人們生活空間的使用

  臺灣的丘陵和山地面積廣闊,地形起伏較大,人們生活空間的使用也會受到較多的限制。

  早期居民順應環境,多會在山坡平緩處建立房舍、形成聚落,並使用山坡地及當地環境資源從事農業活動。隨著交通開發、技術進步等原因,當地使用的方式愈來愈多元,包括農業生產、住宅興建及觀光活動等。

  然而,隨著空間使用不斷增加,也會造成環境問題。因此政府會設立自然保留區,保護自然環境,有些居民也會主動參與維護環境的活動。

1.許多住在竹東丘陵的居民在過去以砍伐樟樹,製作樟腦為生。目前從事樟腦製作的人數已比過去少很多。

2.茶樹是竹東丘陵重要的農作物,許多居民也從事採茶、種茶及製茶的農業活動。

3.隨著交通發展、技術進步等原因,生活空間的利用方式也會改變,例如:新竹科學園區、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皆位於竹東丘陵上。

4.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是政府為了保護山地的森林,並結合觀光發展所設立的。(南投縣仁愛鄉)

5.有些居民主動參與愛護環境的活動,例如:參與淨山活動,清除山地上的垃圾。

 

海岸與人們生活空間的使用

  臺灣四面環海,人們會因為海岸的環境與特性,選擇適合當地的生活方式。

  西部海岸較長且平直,有許多的沙灘、沙洲,早期移民可搭乘船隻停靠上岸,在岸邊平地建立聚落。有些居民會就近捕撈魚類,有些則會利用沿海空間來發展晒鹽、養殖等產業活動。近年來,技術的進步使養殖漁業更加興盛,也朝向觀光、教育推廣等更多元的發展。

 東部海岸因為板塊擠壓的關係,有陡峭的斷崖,早期外來的移民難以登陸,加上山脈的屏障,增加與外地交流的困難,因此東部的開發較晚。近年來因交通建設的發展,增加當地人們到外地或其他人們到東部旅遊或居住的機會。

  由於北部海岸線曲折,有較多天然岬角與海灣,自古以來,人們多會在這裡興建港口,從事漁業或貿易活動。

1.西部海岸平直,沙灘是許多人戲水、賞夕陽的場所。

2.在西部的海岸,有些居民會在海岸架設蚵架,利用海水及泥沙帶來的養分養蚵。

3.王功蚵藝文化館設計活動,讓學生體驗蚵農剝蚵,推廣當地的養殖漁業文化。

4.東部有許多山脈緊貼海岸的地形,圖為清水斷崖,山壁直入海中的壯麗景觀,常吸引觀光客在此欣賞與遊覽。

5.南迴公路沿著山脈建造,讓東部交通可往北部或南部流通,人們或貨物的運送往來更便利。

6.北部海岸有許多岬角、海灣,海灣內風浪較小、海水較深,適合建造港口,以利人們捕魚或貨物的運送。

利用當地環境與資源的生活空間

  從過去到現在,生活在臺灣的人們,適應各種生活空間,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生活樣貌。

  地形平坦寬闊、靠近河流或水源,以及自然資源較豐富的地方,較能吸引人們居住,因此平原、河岸與海岸附近的平地或洞穴等不同的生活空間,可以看到或發現許多人類生活過的遺跡。我們可以透過這些遺址、文物,來探索人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八仙洞

  位於臺東縣 長濱鄉海岸附近的八仙洞,其岩壁受到海浪的持續沖蝕,形成大大小小的天然洞穴,也因板塊推擠而隆起到現在的位置。

  由於這些洞穴可以遮風避雨,且鄰近海洋及森林,容易取得自然資源,在人類還沒有建築房屋技術的時代,這裡就是良好的居住與生活空間。

  考古學家在八仙洞發現了許多早期人類製作的物品,有用石頭碎片做成的

刀,可以砍樹、打獵、切肉等;也有用骨頭做成的魚鉤,可以捕魚。透過這些據,我們可以推測過去曾有人類在這裡居住,並想像他們利用自然資源維持生存的需要,以及在這裡的生活樣貌。

1.東部海岸的八仙洞是可供居住的天然洞穴,周邊有豐富的海洋及森林資源。

 

恆春古城

 臺灣南端的屏東縣 恆春鎮氣候溫暖潮溼,周邊海域海水清澈,適合珊瑚的生長,沿著海邊到處可見珊瑚礁,形成別具特色的珊瑚礁海岸。

  雖然珊瑚礁有許多孔隙,但很堅硬,可以堆疊製作房屋的地基或是牆壁,也可以燒製成石灰泥來塗抹外牆,幫助建材黏合及防水,因此早期居民來到此地,除了使用茅草、磚瓦來建築房屋外,也使用珊瑚礁石作為建築材料。

  位於屏東縣 恆春鎮的國定古蹟——恆春古城,是保存完整的古城建築,包含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古城外牆除了用花崗岩、紅磚建造外,使用了大量的珊瑚礁石,顯示早期居民適應環境、就地取材的生活智慧。

2.屏東縣的恆春古城,建築材料包含取自當地海岸的珊瑚礁石。

 

0240102家鄉的生活03信仰與生活是非第一關 (20題)

0240102家鄉的生活03信仰與生活是非第二關 (20題)

0240102家鄉的生活03信仰與生活是非第三關 (20題)

0240102家鄉的生活03信仰與生活是非第四關 (13題)

 

0250103走過臺灣01山海環境與居民的生活選擇第一關 (20題)

0250103走過臺灣01山海環境與居民的生活選擇第二關 (20題)

0240202家鄉的人口與交通02家鄉人口的變化選擇第三關 (20題)

0250104世界發現臺灣03大航海時代對臺灣的改變選擇第四關 (13題)

 

0250103走過臺灣01山海環境與居民的生活查成績

0250103走過臺灣01山海環境與居民的生活回五上康軒社會

0250103走過臺灣01山海環境與居民的生活回社會目錄

0250103走過臺灣01山海環境與居民的生活 回五年級資料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旭子 的頭像
    旭子

    數位閱讀與測驗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