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多元文化共存共榮
02臺灣的音樂如何展現多元文化?
聽見不同時代的流行音樂
音樂是跨越國界與族群、容易交流的方式,臺灣在各個時期有不同的流行音樂,歌曲中也記錄著當時的社會現象與文化特色。
日治時期,西式音樂被列入學校教育,臺灣出現第一家唱片公司,培育歌手及詞曲創作者。臺語歌曲是當時流行的音樂,日本歌曲也逐漸被臺灣民眾所接受。
戰後,臺灣受到美國的影響,西洋歌曲傳入並獲得許多年輕人喜愛。當時,兩岸處於軍事對立狀態,政府為培養人民愛國精神,鼓勵民眾高唱愛國歌曲。
解嚴後,臺灣社會與文化的開放,對傳統臺語歌曲產生影響,有的融入搖滾音樂、有的提出對社會的批判、有的唱出對故鄉的思念,展現出不同以往的風貌,使臺語歌曲再次受到關注。
隨著臺灣經濟水準的提升,流行音樂已成為大眾娛樂。臺灣歌手、樂團與偶像團體的作品,都曾是華人地區流行音樂的指標,受到亞洲許多國家民眾的喜愛。
1.日治時期,鄧雨賢與唱片公司合作創作出許多臺語流行歌曲,例如: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
2.望春風描述少女期待愛情的情懷,曾被許多歌手翻唱,今日已成為經典臺語歌曲。
3.電影梅花劇情雖為虛構,但以抗日題材,激發民眾的愛國心。
4.以 中華民國的國花「梅花」為主題,編寫成愛國歌曲梅花,並成為教科書需教唱的歌曲。
5.臺語創作歌手將搖滾融入臺語歌,開啟臺式搖滾樂風。
6.向前走打破傳統臺語歌悲情的曲風,以輕快的旋律、充滿抱負的歌詞,描述人們對未來的期待。
7.華語創作歌手將饒舌融入華語流行音樂,展現多元風格。
8.稻香一曲以簡單直述的歌詞,搭配音樂錄影帶畫面,呈現質樸單純的農村生活。
音樂發展的共存與共榮
今日臺灣的流行音樂,融入不同的語言、族群與文化,創作出更多元豐富的作品,例如:原住民族歌手以族語創作音樂,分享原住民族的文化特色;流行音樂歌手以西方音樂的節奏與押韻特色,創作不同的臺語或客語歌;新生代樂團融合多種語言,同時搭配東、西方樂器,展現臺灣多元的族群文化及音樂的包容性。
臺灣每年舉辦的音樂獎項活動—「金曲獎」,最早以華語歌曲競賽為主,後來陸續加入本土語音樂、傳統音樂、戲曲表演等,因此增設「傳藝金曲獎」,反映出社會的變遷,顯示各種文化的共存與共榮。
此外,民眾透過各種影音平臺,可即時選擇不同語言及類型的音樂。臺灣的音樂從主流的華語,走向不同族群與文化,共同發展與相互學習,並融入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1.排灣族歌手以母語、臺語、華語、英語創作歌曲,並從排灣族古謠取樣旋律。
2.有歌手以臺語創作西方嘻哈音樂,展現跨文化的交流。
3.樂團用豐富的語言、樂器和曲風創作,並將臺灣史作為創作核心,歌唱這塊土地的故事。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12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20題)
選擇第三關 ( 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