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土地的利用與變遷
03土地開發與環境保護該如何抉擇?
土地開發的需求與轉變
早期原住民族學習祖先傳遞下來的山林知識,無論是農耕或是狩獵,都與環境共生。近年來,由於人們不當開發山坡地,影響當地的水土保持,形成水土流失。若是遇上強降雨或地震時,更容易引發山崩和土石流,造成生命與財產損失。
1.南投縣 廬山溫泉區的水質好,因此當地塔羅灣溪兩側的溫泉飯店林立。
2.民國 97 年辛樂克颱風襲臺,塔羅灣溪暴漲,重創廬山溫泉區,溫泉飯店倒塌在河床上。
3.經調查後發現近年廬山仍有地層滑動的現象,南投縣政府因此規畫保育土地永續發展的計畫,輔導當地業者遷移至鄰近的埔里 福興農場重建。
人們開發土地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因過度重視經濟利益或缺乏整體規畫,可能導致各種問題發生,例如:部分地區為灌溉農作物或發展養殖漁業而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
因此,在滿足現在人們對土地利用的需求時,也應採取積極的做法,例如:種植作物時,採取對環境影響較低的耕作方式,或是設置保護區等,讓土地能永續發展。
1.臺灣西南沿海因養殖漁業而超抽地下水,容易導致地層下陷。
2.為解決地層下陷問題,政府與民間合作興建高腳屋,除了讓居民安居,也成為溼地生態、地層下陷等環境議題的解說導覽場地。
3.為減緩溼地陸化,政府設置自然保留區維持自然生態。
保護河川與海洋資源
工業化與都市化不僅改變環境,也會引發環境問題。農地過度噴灑農藥,以及工廠未經處理排放的廢水,不僅汙染環境、水源及農作物,也影響了生態。因此,我們應該共同重視河川保育工作,守護溪流環境,讓生物棲地復育。
1.愛河過去因人們過度發展造成汙染。經過整治後,已讓愛河再度成為高雄市的熱門景點之一。
100 多年前,日本人將高雄 愛河拓寬並在岸邊裝設路燈、設置公園,打造出具有交通運輸及休憩功能的城市景觀。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增加及工廠林立,地下汙水道尚未全面普及,因此工廠及家庭廢水排入愛河,造成汙染。
臺灣部分海岸地區也同樣面臨許多挑戰,例如:廢棄物汙染、海岸人工化及過度開發等,都可能對沿海的天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造成難以復原的破壞。
因此,民眾除了配合政府推動海岸整體管理與永續規畫,也可以自發性參與淨灘,或者在日常生活落實減塑行動,珍惜臺灣寶貴的海岸資源。
2.臺灣某些海岸,隨處可見隨意丟棄的廢棄物。
3.臺北市海洋教育資源中心設置於關渡國小,以教育推廣的方式,提升學生對海洋的認識與保護的觀念。
4.世界海洋日當天民眾自發參與淨灘活動,以維護海岸景觀。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 3題)
選擇第一關 (25題)
選擇第二關 (18題)
一、土地開發的需求與轉變
土地開發的需求與轉變 |
早期 |
早期原住民族學習祖先傳遞下來的山林知識,無論是農耕或是狩獵,都與環境共生。 |
|
近年來 |
需求轉變 |
人們開發土地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因過度重視經濟利益或缺乏整體規畫,可能導致各種問題發生 |
|
不當開發山坡地 |
1.影響當地的水土保持,形成水土流失。 |
||
過度抽取地下水 |
灌溉農作物或發展養殖漁業而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 |
||
積極 作為 |
在滿足現在人們對土地利用的需求時,也應採取積極的做法,例如:種植作物時,採取對環境影響較低的耕作方式,或是設置自然保護區等,讓土地能永續發展 |
二、保護河川與海洋資源
保護河川與海洋資源 |
工業化與都市化 |
河川 |
環境問題 |
農地過度噴灑農藥,以及工廠未經處理排放的廢水,不僅汙染環境、水源及農作物,也影響了生態 |
應有作為 |
我們應該共同重視河川保育工作,守護溪流環境,讓生物棲地復育。 |
|||
海洋 |
環境問題 |
廢棄物汙染、海岸人工化及過度開發等,都可能對沿海的天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造成難以復原的破壞。 |
||
應有作為 |
民眾除了配合政府推動海岸整體管理與永續規畫,也可以自發性參與淨灘,或者在日常生活落實減塑行動,珍惜臺灣寶貴的海岸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