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走向自由民主之路
02臺灣為什麼能走向民主社會?
臺灣民主運動的興起
臺灣在戒嚴時期,政府逐步實施地方自治,開放部分地方首長和民意代表的選舉,讓人民有機會投票、參與政治。許多關心臺灣政治發展的人,透過參選議員或鄉鎮市民代表,進入議會監督政府施政,為民主政治奠下基礎。
隨著臺灣的教育、經濟等各方面快速發展,加上受到民主潮流的影響,人民不畏政府的壓迫,勇敢走上街頭爭取解除戒嚴,要求將各種政治和社會權利還給人民,例如:發生在高雄的「美麗島事件」。雖然有許多人因此遭到判刑,卻也引起國際社會關注,並激起更多人民參與政治改革。
解嚴後民主逐漸成熟
民國76年,在國內外的壓力下,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解除各種對人民權利的限制,重新保障人民的言論、集會、出版等自由。當人民是否犯罪,由司法機關進行公正的調查或審判,審判的結果也會公開。同時,新政黨、報社與電視臺陸續成立,人民可以走上街頭提出訴求,臺灣逐漸走向自由民主之路。
解嚴後,民主化仍持續進行。民國85年,人民首次直接選舉總統,用選票決定國家的領導人,之後也和平完成政黨輪替,讓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另外,公民投票法的實施,讓人民可以直接對國家重大政策或議題表達意見,作為政府施政的依據,使臺灣的民主政治更加成熟。
共同參與的民主社會
隨著解嚴後社會風氣的開放,我們可以透過報紙、電視及網路知道各種社會議題與公共事務;藉由投書媒體、政府平臺或網路社群,表達對公共議題的看法;或加入理念相同的民間團體督促政府或企業重視與改變,共同創造自由民主的社會。
1.基隆 百福國中學生感覺百福車站周邊燈光昏暗,擔心容易發生危險,變成治安隱憂。多次實地調查後,開始擬定行動計畫。
2.經由社區宣導喚起社區民眾對夜間照明的重視,並尋求里長的協助,向市政府爭取改善。
3.組員自行製作網路問卷給民眾和同學填寫徵詢意見,整理後投送市長信箱及議員信箱。
4.在學生與社區居民的努力之下,目前整個百福車站周圍夜間照明已獲得改善,讓夜間行走的民眾感到安全。
是非第一關 (21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15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