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人與環境互動發展
03早期漢人到臺灣如何開墾與生活?
水田開墾與族群衝突
大航海時代,就已有漢人陸續被招募來臺開墾,到了清帝國時期,開墾的土地不斷擴大。為了獲得穩定水源,增加水田的面積,各地積極興建水圳,例如:瑠公圳、八堡圳和曹公圳等,都是當時著名的水利設施。
當時漢人的開墾,經常侵犯到原住民族的生活空間,造成原住民族的生存空間縮小,只好遷移到其他地方。
1.施世榜發現中部地區如果有穩定水源灌溉,不僅可提高稻米產量,還能增加土地價格,因此投資開發水圳。當時有位林先生,教導人們將竹子綁成石笱,底部置入石塊放在溪中,可以增高溪水的水位,將溪水順利引入水圳。八堡圳的興建吸引許多人前來開墾,形成員林仔街(今彰化縣 員林市)。
2.吳沙招募各籍漢人移民至宜蘭開墾。部分噶瑪蘭族人為保護居住地,與漢人發生衝突。漢人透過買賣、交易等方式取得噶瑪蘭族人的土地。部分噶瑪蘭族人留下與漢人通婚,部分遷居花蓮等地。
商業發展帶動港市興起
隨著水田面積增加,人們將盛產的稻米、甘蔗等農作物銷往中國,並進口各種藥材、建材與布匹等日常用品,使臺灣與中國的貨物往來頻繁。西部地區的府城(今臺南市)、鹿港、艋舺(今臺北市 萬華區),逐漸發展成臺灣三大貿易港口,因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
1.清帝國時期臺灣主要向中國輸出稻米、蔗糖,輸入則以藥材、布匹(衣物)為主。
艋舺因水運位置優越,成為臺北盆地對外港口,現在的剝皮寮老街則完整保存清帝國時期的生活街景。
鹿港 五福街(今中山路)店鋪林立,商家為了防風避雨,蓋起擋住天空的涼棚,有不見天街之稱。
臺南的五條港,是早期重要商用河港,今日已轉型為觀光文化園區。
家族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清帝國時期的來臺移民多依靠同鄉相互照顧,隨著開放家眷來臺及各族群間通婚,逐漸發展成為大家族。族長通常由年齡、輩分與威望較高的族人擔任,領導全族共同經營家族事業與祭祀等活動。
當開發土地、事業經營有成後,大家族族長因具有影響力,常被推舉為地方領袖,參與各項公共事務,例如:調解紛爭、捐款建設鄉里、辦理慈善事業、修建寺廟等。
1.霧峰林家的發展:祖先從中國漳州渡海到臺灣中部開墾,因林爽文事件遭牽連而移居到阿罩霧發展(今臺中市霧峰區)。奉命招募訓練鄉民,協助清帝國平定地方動亂,更參與清 法戰爭擊退法軍。家族因戰功顯赫,不僅受封官位也獲賜良田與樟腦專賣權,並建造經典傳世的林家宮保第園區。霧峰 林家成為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家族之一,林獻堂更成為後來臺灣民主運動的領導者。
面對地方或跨區的衝突事件,家族成員除出面調解外,也努力讓各族群相互合作,例如:基隆中元祭典源於將死於衝突的各族群合葬,並約定每年輪流由不同姓氏舉辦,以陣頭比賽替代流血衝突;新竹 金廣福公館結合不同族群共同開墾荒地,並共享開發成果,讓臺灣社會秩序日漸趨於穩定。
2.每年基隆中元節祭典,以字姓輪流負責,設立祭壇與各種民俗活動。
3.基隆市的老大公廟,由產生衝突的族群共同建造,祭祀因衝突事件而去世的民眾。
4.新竹縣 北埔鄉「金廣福公館」,象徵不同族群共同在臺灣開墾。匾額中,金代表好彩頭或官方,廣代表粵籍客家族群、福代表閩南族群。
漢人文化成為社會主流
隨著移民生活的改善與村落形成,文教事業也逐漸興起。 私塾是民間最主要的學習場所,大多由家族出資設立,聘請老師教育子弟,學習基本讀寫及做人處事的道理。
具學校規模的書院有官方設立也有民間經營,被視為地方文風盛行程度指標,通常會邀請有名望的學者,教授論語等書籍。隨著書院數量增加,臺灣的文風也日益興盛。
1.臺灣府儒考棚古今對照。
臺灣升格建省後,在臺中興建官員徵選考試的場地「臺灣府儒考棚」,之後被拆遷移到今日臺中市 西區。臺灣府儒考棚整修時將新舊建築融合,留下文化資產並引進創意產業,有舉辦展覽、演講與咖啡廳等功能。
2.鳳儀書院古今對照。
鳳儀書院是鳳山地區的仕紳所捐獻建造,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書院。整修後的鳳儀書院,具備古蹟與文化保存的價值,可讓民眾了解早期教育及官員選拔等社會變遷。
臺灣原住民族原本保有各自獨特的文化,隨著來臺 漢人增加,漢文化的風俗習慣逐漸成為主流,並主導臺灣的政治與經濟活動,使得與漢人接觸頻繁的平埔族群受到很大的影響。
漢人不斷與平埔族群通婚、租地耕作與購買土地,平埔族群也逐漸融入漢人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清帝國辦理學校,鼓勵平埔族群讀漢文、使用漢姓政策,造成他們的語言與社會文化快速流失。不過,生活在深山的原住民族,受漢化影響較少,仍保有原來的文化。
4.當時平埔族群因無力耕作及缺錢繳租金,只好將祖先留下的土地出租給漢人耕作。
5.平埔族群受漢人文化影響,將信奉的神明「老太祖」刻出具體外貌,並在神像前雕有一隻臺灣土狗。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19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20題)
選擇第三關 (15題)
一、水田開墾與族群衝突
水田開墾與族群衝突 |
背景 |
1.大航海時代,就已有漢人陸續被招募來臺開墾 2.清帝國時期,開墾的土地不斷擴大。為了獲得穩定水源,增加水田的面積,各地積極興建水圳 |
水圳代表 |
瑠公圳、八堡圳、曹公圳,都是當時著名的水利設施 |
|
族群衝突 |
當時漢人的開墾,經常侵犯到原住民族的生活空間,造成原住民族的生存空間縮小,只好遷移到其他地方。 |
二、商業發展帶動港市興起
商業發展與港市興起 |
出口 |
人們將盛產的稻米、甘蔗等農作物銷往中國 |
進口 |
進口各種藥材、建材與布匹等日常用品, →使臺灣與中國的貨物往來頻繁。 |
|
新興港市 |
西部地區的府城(今臺南市)、鹿港、艋舺(今臺北市 萬華區),逐漸發展成臺灣三大貿易港口,因此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說法。 |
三、家族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家族 參與 |
同鄉相互照顧 |
清帝國時期的來臺移民多依靠同鄉相互照顧,隨著開放家眷來臺及各族群間通婚,逐漸發展成為大家族。 |
組長職責 |
族長通常由年齡、輩分與威望較高的族人擔任,領導全族共同經營家族事業與祭祀等活動。 |
|
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
公共事務 |
當開發土地、事業經營有成後,大家族族長因具有影響力,常被推舉為地方領袖,參與各項公共事務,例如:調解紛爭、捐款建設鄉里、辦理慈善事業、修建寺廟等。 |
使族群相互合作 |
面對地方或跨區的衝突事件,家族成員除出面調解外,也努力讓各族群相互合作 1.基隆中元祭典源於將死於衝突的各族群合葬,並約定每年輪流由不同姓氏舉辦,以陣頭比賽替代流血衝突; 2.新竹金廣福公館結合不同族群共同開墾荒地,並共享開發成果,讓臺灣社會秩序日漸趨於穩定。 |
四、漢人文化成為社會主流
漢人文風發展 |
背景 |
隨著移民生活的改善與村落形成,文教事業也逐漸興起。 |
發展 |
1.私塾是民間最主要的學習場所,大多由家族出資設立,聘請老師教育子弟,學習基本讀寫及做人處事的道理。 2.具學校規模的書院有官方設立也有民間經營,被視為地方文風盛行程度指標,通常會邀請有名望的學者,教授論語等書籍。 |
|
影響 |
隨著書院數量增加,臺灣的文風也日益興盛。 |
|
原住民族語言與社會文化流失 |
平埔族 |
1.臺灣原住民族原本保有各自獨特的文化,隨著來臺漢人增加,漢文化的風俗習慣逐漸成為主流,並主導臺灣的政治與經濟活動,使得與漢人接觸頻繁的平埔族群受到很大的影響。 2.漢人不斷與平埔族群通婚、租地耕作與購買土地,平埔族群也逐漸融入漢人的生活方式 3.清帝國辦理學校,鼓勵平埔族群讀漢文、使用漢姓政策,造成他們的語言與社會文化快速流失 |
深山原住民族 |
生活在深山的原住民族,受漢化影響較少,仍保有原來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