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人與環境互動發展
01史前人們如何善用環境資源生活?
臺灣的史前時代
很早以前,就有人們居住在臺灣這片土地上,也有一些人們則是克服種種困難,陸續來到這裡生活。他們興建各種建築,製造許多器物,展現出多元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臺灣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文字紀錄的年代稱為「史前時代」,我們可以藉由考古遺址或器物來推測史前人們的生活方式。
原來我們先前學過的時期都被稱做「歷史時期」。
歷史時期的特徵是有文字出現。
就地取材的生活
因為臺灣島四面環海,所以從史前時代人們的生活與海洋息相關。例如:位於臺灣東部地區長濱遺址的人們,以捕捉海中生物、採集植物與狩獵維生,並將石頭敲打製成工具,以銳利的邊緣切割物品。他們也已知用火,被歸類為舊石器時代。
原來長濱遺址的人們生活在海邊的岩石洞穴。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長濱遺址的人們生活復原圖。
長濱遺址的人以敲擊的方式製作石器。
史前農業與聚落發展
有別於舊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位於臺灣東南部地區卑南遺址的人們將石頭磨製成更適合使用的石器,例如:用石刀收割農作物、使用石板組成石棺等。他們也開始用陶土製作各種陶器,被歸類為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運用石器從事農耕,種植芋頭與稻米等作物。此外,人們也開始飼養家畜,並使用陶器儲放物品,隨著食物取得漸趨穩定,帶動人口成長形成聚落。
新石器時代以來,臺灣與周遭地區有著交流與接觸。位於臺灣北部地區十三行遺址的人們,學會由海外傳入煉鐵及製造鐵器的技術,不僅用鐵製鋤頭種田,並以鐮刀採收,提高作物產量,被歸類為金屬器時代,金屬器也逐漸成為先民重要的生活器物。
十三行遺址中發現的煉鐵作坊,證明當時的人已經會製造鐵器。
傳播千里的器物交換
隨著農業生產力增加,聚落間盛行物品交換。像是出產於花蓮的臺灣玉,不但在臺東的卑南遺址大量出現,還出土於臺灣多處遺址,可見新石器時代臺灣島內存在著玉器交換。不僅如此,臺灣史前玉器還在東南亞地區被發現,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有足夠的航海技術進行跨海交易。而在十三行遺址中發現來自東南亞地區的琉璃珠,更是見證了金屬器時代臺灣與世界的交流。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20題)
是非第三關 (15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20題)
選擇第三關 (20題)
選擇第四關 ( 5題)
一、臺灣的史前時代
史前時代 |
1.很早以前,就有人們居住在臺灣這片土地上,也有一些人們則是克服種種困難,陸續來到這裡生活。 2.他們興建各種建築,製造許多器物,展現出多元的土地利用方式。 3.在臺灣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文字紀錄的年代稱為「史前時代」,我們可以藉由考古遺址或器物來推測史前人們的生活方式。 |
|
文字 |
無 |
史前時代 |
有 |
歷史時代(歷史時期) |
二、就地取材的生活
舊石器時代 |
生活與海 |
因為臺灣島四面環海,所以史前時代人們的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 |
生活方式 |
1.捕捉海中生物 2.採集植物與狩獵維生 3.石頭敲打製成工具,以銳利的邊緣切割物品。 4.已知用火 |
三、史前農業與聚落發展
新石器時代 |
生活方式 |
1.將石頭磨製成更適合使用的石器,例如:用石刀收割農作物、使用石板組成石棺等。 2.用陶土製作各種陶器 3.新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運用石器從事農耕,種植芋頭與稻米等作物。 4.飼養家畜 5.使用陶器儲放物品 →隨著食物取得漸趨穩定,帶動人口成長形成聚落。 |
金屬器時代 |
生活方式 |
1.新石器時代以來,臺灣與周遭地區有著交流與接觸。 2.學會由海外傳入煉鐵及製造鐵器的技術,不僅用鐵製鋤頭種田,並以鐮刀採收,提高作物產量 →金屬器也逐漸成為先民重要的生活器物。 |
四、傳播千里的器物交換
器物交換與交流 |
背景 |
1隨著農業生產力增加,聚落間盛行物品交換。 |
與島內 |
像是出產於花蓮的臺灣玉,不但在臺東的卑南遺址大量出現,還出土於臺灣多處遺址。 →可見新石器時代臺灣島內存在著玉器交換。 |
|
與東南亞 |
不僅如此,臺灣史前玉器還在東南亞地區被發現 →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有足夠的航海技術進行跨海交易。 |
|
與世界 |
而在十三行遺址中發現來自東南亞地區的琉璃珠 →更是見證了金屬器時代臺灣與世界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