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5土地的利用與變遷

01人們如何適應不同地形創造所需?

 

臺灣島的誕生與多元地形

  臺灣島位處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的交界處,大約 600 萬年前,由於這兩個板塊長期的擠壓,使得臺灣島漸漸浮出海面,形成了陸地與山脈。

1.臺灣島是因為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擠壓而形成。

2.花蓮縣 玉富自行車道橫跨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

 

  臺灣位處的板塊至今仍持續推擠、碰撞,不僅導致地震頻繁發生,同時也造成中央山脈、海岸山脈等地區不斷隆起,但因侵蝕作用也很強烈,山脈才沒有明顯升高。

  板塊運動造就臺灣豐富的地形,有高聳的山地、地勢低緩的丘陵、頂部平坦的台地、被山地圍繞而中間平坦的盆地、河川沖積的平原,及各種不同的海岸地形景觀,交織成美麗的地貌。從古至今人們利用這些地形特色,發展出不同的經濟活動及土地利用方式。

4.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相互擠壓對臺灣造成的影響。

5.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有一條狹長的平原,稱作花東縱谷平原。

 

臺灣的河川與山林資源

  臺灣的河川大多發源於山地,順著地勢往大海的方向流動。臺灣狹長的地形,造成河川坡度大和長度短等特色,使水資源不易蓄存。淡水河、濁水溪與高屏溪是臺灣主要的河川,人們沿著河川善用不同的地形開墾,並發展出適合的生活空間。

  臺灣的山地和丘陵大約占了總土地面積的 2/3 ,山地大多分布在本島中央與東部地區,成為臺灣島的主體。臺灣各個山脈不僅是河川的發源地,也有許多珍貴的資源。

  早期山地是原住民族的生活區域,他們與環境共存的做法,讓山地資源生生不息。隨著移民進入臺灣,大規模的開採改變了山地的環境。後來環境保育觀念的成長,讓大家了解到山地資源需要共同維護才能永續發展。

1.八通關古道位於玉山山脈,是清帝國時期沈葆楨所建造,用以連通臺灣東部,管理原住民族。

2.宜蘭 雪山山脈的馬告生態園區積極推動環境保護工作,保存全亞洲最大的棲蘭神木園區。

3.早期角板山盛產樟樹,砍伐後的樟樹會先集中在收納所後再運往工廠製作樟腦。

 

土地的開發與空間利用

  河川自高山發源,順著流向往下流,會經過丘陵及台地。坡度較緩的丘陵,排水系統良好,適合作為農業用地,可栽種茶葉或果樹等經濟作物。

  除了作為農業用地,早期臺灣北部瑞芳地區因發現礦產,吸引許多人前往開採,為滿足居住與日常生活需求,人們便在鄰近有限的山坡地建造許多房屋,形成獨特的階梯式景觀建築。

1.早期瑞芳地區的九份因開採金礦,聚集許多人口,居民在有限的空間中,依丘陵地形建造階梯式的房屋。

2.現今九份仍有「黃金山城」的稱號, 並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

 

  盆地是中間平坦的地形,與平原相似,早期山地、丘陵的農產品會送到此處販售交易,因而發展成熱鬧的市街,隨著經濟與交通發展,部分盆地成為今日人口密集的都會區,例如:臺北盆地。

4.今日臺北已發展為人口密集、交通發達的都會區。

 

0240102家鄉的生活03信仰與生活是非第一關 (20題)

0240102家鄉的生活03信仰與生活是非第二關 (18題)

 

0150105土地的利用與變遷01人們如何適應不同地形創造所選擇第一關 (20題)

0150105土地的利用與變遷01人們如何適應不同地形創造所選擇第二關 (20題)

0250104世界發現臺灣03大航海時代對臺灣的改變選擇第三關 (10題)

 

0150105土地的利用與變遷01人們如何適應不同地形創造所查成績

0150105土地的利用與變遷01人們如何適應不同地形創造所回五上翰林社會

0150105土地的利用與變遷01人們如何適應不同地形創造所回社會目錄

0150105土地的利用與變遷01人們如何適應不同地形創造所 回五年級資料列表

 

一、臺灣島的誕生與多元地形

臺灣島的誕生

臺灣島位處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的交界處,大約600萬年前,由於這兩個板塊長期的擠壓,使得臺灣島漸漸浮出海面,形成了陸地與山脈。

多元地形

山脈形成

臺灣位處的板塊至今仍持續推擠、碰撞,不僅導致地震頻繁發生,同時也造成中央山脈海岸山脈等地區不斷隆起,但因侵蝕作用也很強烈,山脈才沒有明顯升高。

板塊運動造就豐富地形

1.高聳的山地

2.地勢低緩的丘陵

3.頂部平坦的台地

4.被山地圍繞而中間平坦的盆地

5.河川沖積的平原

6.各種不同的海岸地形景觀

影響

從古至今人們利用這些地形特色,發展出不同的經濟活動及土地利用方式。

 

二、臺灣的河川與山林資源

河川

發源

臺灣的河川大多發源於山地,順著地勢往大海的方向流動

特色

臺灣狹長的地形,造成河川坡度大和長度短等特色,使水資源不易蓄存

主要河川

淡水河濁水溪高屏溪臺灣主要的河川

→人們沿著河川善用不同的地形開墾,並發展出適合的生活空間。

山林資源

山林分布

1.臺灣的山地和丘陵大約占了總土地面積的2/3,山地大多分布在本島中央與東部地區,成為臺灣島的主體。

2.臺灣各個山脈不僅是河川的發源地,也有許多珍貴的資源。

永續發展

1.早期山地是原住民族的生活區域,他們與環境共存的做法,讓山林資源生生不息。

2.隨著移民進入臺灣,大規模的開採改變了山地的環境。

3.後來環境保育觀念的成長,讓大家了解到山地資源需要共同維護才能永續發展

 

三、土地的開發與空間利用

土地開發與
空間利用

丘陵

1.坡度較緩的丘陵排水系統良好,適合作為農業用地,可栽種茶葉果樹等經濟作物。

2.除了作為農業用地,早期臺灣北部瑞芳地區因發現礦產,吸引許多人前往開採,為滿足居住與日常生活需求,人們便在鄰近有限的山坡地建造許多房屋,形成獨特的階梯式景觀建築。

盆地

1.盆地是中間平坦的地形,與平原相似

2.早期山地、丘陵的農產品會送到此處販售交易,因而發展成熱鬧的市街,隨著經濟與交通發展,部分盆地成為今日人口密集的都會區,例如:臺北盆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旭子 的頭像
    旭子

    數位閱讀與測驗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