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
題 解(P49)
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敘述鄒忌以自身事例成功諷勸齊王廣納諫言,而使齊國強盛的故事。文中不僅刻畫鄒忌的善於省思、長於辭令,也呈現出齊王胸襟開闊、察納雅言的氣度。全文簡潔流暢,情節生動有趣,饒富興味。
國學小常識(P49)
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記載春秋以後至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史事。本書傳至漢代,內容脫誤,後經西漢劉向編訂整理,共三十三篇。其內容多為戰國策士、謀臣的談論與活動,也反映出各國成敗興亡的歷史。司馬遷作史記時,多採其說。
此書語言生動,描寫人物繪聲繪色,極為傳神,論事、說理善用比喻與寓言,透闢而具說服力,是先秦歷史散文名著,對後世散文發展有深遠影響。
課文(P50~53)
閱讀小叮嚀
閱讀時,請留意鄒忌「和徐公比美」一事,與其「入朝諫威王」間的關聯性。
鄒忌脩八尺有餘2,形貌昳麗3。朝服衣冠4窺鏡5,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6?」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7公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8,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熟視9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10。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11者,私我12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13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14,百二十城,宮婦左右15,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16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17者,受上賞18;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19,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21;期年22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23。此所謂戰勝於朝廷24。
詞語一點通
一「窺」究竟
窺,形聲字,「穴」是形符,「規」是聲符,本義指從小孔或縫隙中看,如「以管窺天」、「管中窺豹」指透過竹管只能看見天空或豹的一小部分,用以比喻所見狹小,未能看見全貌。其後引申為「偷看」,多帶有貶義,如「窺視」、「偷窺」。後又泛指「看」,如「一窺堂奧」指探看其中的奧妙,而本文中的「窺鏡」是指照鏡子觀看自己的容貌。
注釋(P50~53)
1諷 音ㄈㄥˋ,委婉規勸。
2脩八尺有餘 身高八尺多,約一百八十餘公分。脩,長,此指身長。尺,戰國時一尺約今二十三公分。
3昳麗 光鮮亮麗的樣子。昳,音ㄧˋ。
4朝服衣冠 早晨穿戴好衣帽。朝,音ㄓㄠ。服,穿戴。冠,音ㄍㄨㄢ。
5窺鏡 照鏡子。窺,偷看,此指觀看。
6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即「我與城北徐公孰美」,我和城北徐公誰比較美?孰,音ㄕㄨˊ,誰。
7及 比得上。
8旦日 明日、第二天。
9熟視 仔細看。
10弗如遠甚 相差太遠了。這裡指鄒忌遠不如徐公俊美。弗,音ㄈㄨˊ,不。
11美我 稱讚我俊美。
12私我 偏愛我。
13威王 齊威王,西元前三五六~前三二○年在位。
14齊地方千里 齊國土地面積長寬各約有千里,意指齊為大國。
15宮婦左右 宮裡的妃子和身邊近臣。
16蔽 此指受蒙蔽。
17面刺寡人之過 當面指責我的過失。刺,指責。寡人,君王的謙稱。
18上賞 一等的獎賞。
19謗議於市朝 在公眾場所議論。謗議,指責、批評。市,市場。朝,音ㄔㄠˊ,朝廷。
20聞寡人之耳 即「聞於寡人之耳」,讓我的耳朵聽到。
21時時而間進 陸續都還有人進諫。間,音ㄐㄧㄢˋ,偶爾。
22期年 滿一年。期,音ㄐㄧ,周年。
23朝於齊 到齊國來晉見齊王。朝,音ㄔㄠˊ,朝拜。
24戰勝於朝廷 此指內政清明,國力昌盛,不必用兵,就可以戰勝別的國家。
課文賞析(P54)
本文敘述齊相鄒忌成功勸服威王廣開言路,改善朝政,使齊國威震四方。綜觀全文寫作特色如下:
一、 巧設比方,以理服人:文章以鄒忌與徐公比美一事起筆,不僅耐人尋味,且為下文說理預做鋪墊。鄒忌委婉含蓄地以比美之事為喻,推及國事,使齊王明白箇中情理而欣然納諫。可見忠言未必逆耳,只要善用說話技巧也能讓人心悅誠服。
二、 善用排比,條理井然:行文善用排比,層層推進,如: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關係由近而遠,文意雷同而句法略異。鄒忌窺鏡自省之言,句法亦同而用字各異,分別以「私」、「畏」、「求」貼切地反映出妻、妾、客的心理。此外,鄒忌入朝諫威王、威王納諫下令,以及納諫結果的敘述,透過整齊的句法,使表意條理分明,層次井然。
三、 人物描寫,繁簡得當:文中細膩描寫鄒忌的聲貌:他詢問完妻、妾、客後,又「熟視」、「窺鏡」,繼而「暮,寢而思」,透過細節、對話和獨白的描述,鮮活地呈現其內心世界。而齊王的回應,只有兩處:「王曰:『善』」與「乃下令……」,明確地展現其雅量與決心,將賢君形象表現得十分傳神。
全文僅三百餘字,然辭約意豐,情節完整,敘述生動,堪稱佳構。
看完文章後點點下面做個測驗吧
選擇第一關 (25題)
選擇第二關 (25題)
選擇第三關 (25題)
選擇第四關 (25題)
選擇第五關 (25題)
選擇第六關 (25題)
選擇第七關 (25題)
選擇第八關 (19題)
讀後檢測站(P55~56)
請根據文本,將正確答案打。
瞄準文心
1. 下列何者是本文的寫作重點?
□(A)說明鄒忌不及徐公俊美的原因
□(B)鼓勵齊王要能重用賢良的大臣
((C)勸諫齊王不要被蒙蔽,應廣納諫言
□(D)譏諷齊王被小人蒙蔽,故國勢衰微
文意理解
2.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對於上述文句的說明,下列何者錯誤?
□(A)宮婦左右偏愛齊王,因而無法客觀地勸諫齊王
((B)朝廷大臣因有求於齊王,故蒙蔽良心屈從齊王
□(C)君王的地位最高,被蒙蔽的程度往往最為嚴重
□(D)依親疏遠近的關係,敘述齊王遭受蒙蔽的情形
3.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有關本段的說明,下列何者正確?
□(A)從「門庭若市」可以得知,諸侯各國前來朝貢的人非常多
□(B)「時時而間進」一句可說明臣民已經不再熱衷於進諫齊王
((C)齊國得以步入正軌而大治的關鍵因素是齊王願意接納諫言
□(D)「無可進者」是指因為沒有賞金,所以沒有臣民願意進諫
4.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關於這段話的詮釋,下列何者錯誤?
□(A)從鄰國「皆朝於齊」的現象可以得知齊威王治國有很好的成效
((B)「戰勝於朝廷」指齊王善於用兵,故能在詭譎的世局中獲勝
□(C)從鄰國的態度可知,國力的強弱是決定外交地位極重要的憑據
□(D)外交是內政的延伸,故國家能否揚威國際和整治內政極為相關
作法探討
5關於本文的寫作手法,下列說明哪些正確?(多選題)
((A)透過排比的寫作手法,呈現鄒忌與齊王遭受眾人蒙蔽
((B)採設喻說理的方式,使讀者容易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道理
((C)敘述中加入了對話、動作的描寫,使情節更生動、形象更鮮活
□(D)前半段敘述鄒忌和齊王比美的過程,後半段則藉此說明道理
問題討論(P56)
一、 鄒忌以什麼方式勸諫齊王?這種方式有什麼特色與效果?
答:1. 鄒忌以己身之例類推齊王可能面臨相似的處境。
2. 這樣的方式較委婉,且易於理解,如此齊王也較容易接受。
二、 齊王下令臣民進諫的初期,為什麼「門庭若市」?這反映了什麼情形?
答:1. 在接受鄒忌勸諫之前,齊王受臣下蒙蔽嚴重,因此開放進諫後,勸諫者甚多,故「門庭若市」。
2. 齊威王即位初期,大臣畏懼他,不知道君王對諫諍的反應和接納程度,為免招致殺身之禍,所以不敢說真話,導致齊國內部問題叢生。
三、 一個人如果總是聽到讚美的話語,而聽不見批評的意見,會對自己造成什麼不良的影響?
答:人人都愛聽讚美的話,但一個人如果總是聽到讚美的話語,而聽不到批評的意見,就會覺得自己十全十美而驕傲自負,對言行上的缺點也不自知,自然無法糾正錯失、改進缺點,最後難免陷於失敗之地。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蔽」,因此我們實在不該只聽恭維、奉承的好話,而不聽取善意忠告的聲音。(答案僅供參考,請踴躍發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