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蘇東坡突圍

 

題 解P109

本文節選自爾雅出版社出版之山居筆記,「突圍」指突破重圍,超越逆境。作者以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為背景,探討蘇軾生命歷程的重要轉折。「烏臺」即「御史臺」,相當於現在的監察院。烏臺詩案發生於宋神宗元豐二年(西元一○七九年),因蘇軾常在詩文中批評新政,遭人以訕謗國君、丞相為由控告而入獄,最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作者設身處地揣想蘇軾被貶謫後心境的變化,以及如何掙脫困境,邁向生命圓滿成熟的過程。全文條理分明、見解獨到,值得玩味。

作 者P109

余秋雨,浙江省餘姚市人,生於西元一九四六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及復旦大學教授。

余秋雨喜愛旅行,對歷史文化有深刻體察,作品以實地考察的文化隨筆最為著稱,寫景中常融入歷史的滄桑與文化的省思。其文筆清新流暢,理性、感性兼具,風格厚實醇美,饒富興味。著有新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借我一生、千年一嘆等書。

課文P110115

閱讀小叮嚀

閱讀時請留意蘇軾被貶黃州初期的處境和心情,以及他如何面對人生的低潮。

 

我非常喜歡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前後讀過多少遍都記不清了,但每次總覺得語堂先生把蘇東坡在黃州的境遇和心態寫得太理想了。語堂先生酷愛蘇東坡的黃州詩文,因此由詩文渲染1開去,由酷愛渲染開去,渲染得通體2風雅3、聖潔。其實,就我所知,蘇東坡在黃州還是很淒苦的,優美的詩文,是對淒苦的掙扎和超越。

蘇東坡在黃州的生活狀態,已被他自己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4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說:

得罪5以來,深自閉塞6,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7,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8,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9,有書與之亦不答10,自幸庶幾免矣11

我初讀這段話時十分震動,因為誰都知道蘇東坡這個樂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復一日的應酬,連篇累牘12的唱和,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內容,他一半是為朋友們活著。但是,一旦出事,朋友們不僅不來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們都知道蘇東坡是被冤屈的,現在事情大體已經過去,卻仍然不願意寫一兩句哪怕是問候起居的安慰話。蘇東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地從黃州帶出去,卻換不回一丁點兒友誼的信息。我相信這些朋友都不是壞人,但正因為不是壞人,更讓我深長地嘆息。總而言之,原來的世界已在身邊轟然消失,於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跡於樵夫漁民間不被人認識。本來這很可能換來輕鬆,但他又覺得遠處仍有無數雙眼睛注視著自己,他暫時還感覺不到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詩文仍有極溫暖的回應,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這封無關宏旨13的信,他也特別注明不要給別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來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覺,晚上一個人出去溜達14,見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絕不喝多,怕醉後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嗎?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煩,而絕不怕大義凜然15地為道義、為百姓,甚至為朝廷、為皇帝捐軀。他經過「烏臺詩案」已經明白,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個道理來,你找不到慷慨陳詞的目標,你抓不住從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個義無反顧16的英雄,不知怎麼一來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個堅貞不屈的烈士,鬧來鬧去卻成了一個深深懺悔的俘虜。無法洗刷,無處辯解,更不知如何來提出自己的抗議,發表自己的宣言。(以下刪節部分內容)

這是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無告17,對於一個文化人,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那闋著名的卜算子,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這種精神遭遇:

缺月掛疏桐,漏斷18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19。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20。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21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澈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於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像蘇東坡這樣的靈魂竟然寂然無聲,那麼,遲早總會突然冒出一種宏大的奇蹟,讓這個世界大吃一驚。(以下刪節部分內容)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22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後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於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23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祕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24和前、後赤壁賦25馬上就要產生。

注釋P110115

1渲染 此指擴充、鋪展。渲,音ㄒㄩㄢˋ

2通體 整體。

3風雅 高尚典雅。

4給李端叔的一封信 指蘇軾的答李端叔書,是蘇軾謫居黃州一年後寫給李端叔的一封回信,記述貶謫後的處境與世態炎涼。李端叔(西元一○四八~一一一七年),本名李之儀,北宋詞人,與蘇軾交往甚密。

5得罪 獲罪,此指因烏臺詩案而被貶官一事。

6深自閉塞 深深地把自我封閉起來,不與外界來往。塞,音ㄙㄜˋ

7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 指穿著草鞋、划著小船,優遊於山水間。扁,音ㄆㄧㄢ。履,音ㄌㄩˇ。放浪,不受拘束。

8推罵 推擠謾罵。

9無一字見及 指沒有收到隻字片語的問候。見及,看到。

10有書與之亦不答 寫信給他們,他們也不回信。

11自幸庶幾免矣 慶幸自己或許可以免除煩擾了。庶幾,音ㄕㄨˋ ㄐㄧ,或許可以。

12連篇累牘 形容篇幅多,文辭長。累,音ㄌㄟˇ

13無關宏旨 指無關緊要、不涉及重要意義。

14溜達 閒逛、散步。也作「蹓躂」。

15大義凜然 形容為了公理正義而顯現出堅強不屈的樣子。凜,音ㄌㄧㄣˇ,莊嚴、令人敬畏。

16義無反顧 秉持正義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17無告 無處訴說。

18漏斷 漏聲已斷,指夜深。漏,即漏壺,古代的計時器具。

19「誰見」二句 指自己形單影隻,猶如飄忽不定的孤雁身影。縹緲,高遠而看不清楚的樣子。緲,音ㄇㄧㄠˇ。鴻,大雁。

20「驚起」二句 藉孤雁受到驚嚇飛起,卻不斷地回頭看,來表達自己內心充滿憂恨而無人能理解。省,音ㄒㄧㄥˇ,明白。

21「揀盡」二句 藉孤雁不肯隨意棲宿,最後停留在淒清的沙洲上,以表現高潔自許、不與世俗同流的精神。

22大家 大師、專家。

23勃鬱 旺盛、深厚。

24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遊歷赤壁後,藉三國周瑜的戰功彪炳對比自己的貶謫落寞,而抒發感慨的詞作。

25前、後赤壁賦 蘇軾謫居黃州時與賓客泛舟於赤壁,借景抒發所感的兩篇佳作。

課文賞析P116

本文鋪敘蘇軾貶謫黃州後,如何從困頓、孤寂中自我超脫,從而提升文藝創作的新境界。其寫作特色如下:

一、 援引蘇軾作品,引發讀者共鳴:作者先引用蘇軾答李端叔書,道出蘇軾落魄時感受到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只能寄情山水聊以慰藉。再引用卜算子呈顯蘇軾不肯隨俗的堅持。兩段引文不僅用以佐證論點,也帶領讀者進入蘇軾的內心世界,頗能產生共鳴。

二、 善用對比與排比句,營造張力和氣勢:文中運用對比手法,如:「你想做個義無反顧的英雄,不知怎麼一來把你打扮成了小丑……」,將蘇軾內心的悲苦表達得淋漓盡致,增強文章的渲染力。此外,末段巧用排比句,如:「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將抽象的「成熟」具象化,多面向詮釋蘇軾沉潛後的圓融內斂,讀來文意暢達、語調鏗鏘。

作者根據蘇軾所處的歷史背景與貶謫的生活境況,以感性的敘述、理性的思考為基礎,書寫蘇軾人生境遇的突圍,極具啟發性,這正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所在。

 

看完文章後點點下面做個測驗吧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一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二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三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四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五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六關 (25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選擇第七關 (12題)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查成績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回九上翰林國語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回九年級資料列表

閱讀測驗--0180101田園之秋選看看其他課文

 

 

 

讀後檢測站P117

請根據文本,將正確答案打

瞄準文心

1. 根據本文,蘇東坡被貶黃州後,他遭遇到哪些困境?(多選題)

(A)朋友疏離 B)創作枯竭

(C)動輒得咎 (D)無處申冤

文意理解

2. 「蘇東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地從黃州帶出去,卻換不回一丁點兒友誼的信息。」此段話透露出何種訊息?

A)朋友不了解蘇東坡書法的價值

(B)朋友擔心被波及刻意保持距離

C)黃州太過偏僻,書信難以到達

D)朋友分散各地,書信聯絡不易

3. 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脫胎換骨」指的是什麼?

A)體魄鍛鍊後,由文弱變強健

B)已漸漸懂得與小人周旋應對

(C)由鋒芒畢露轉變為沉穩內斂

D)深切地悔悟過去的政治立場

4. 「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有關本段文句的旨意,下列何者最貼切?

A)求人不如求己 B)出淤泥而不染

C)孤獨使人絕望 (D)困厄使人成熟

作法探討

5. 關於本文的作法,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通篇以第三人稱的角度,客觀分析蘇東坡的境遇與心態的轉變

B)用英雄、小丑等對比的方式,將蘇東坡的無奈表達得淋漓盡致

C)引用蘇東坡詞句,表達他雖處困厄卻不願隨俗的堅持

D)文末連用排比句詮釋所謂的「成熟」,節奏明快、鏗鏘有力

問題討論P118

一、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貶官黃州後的處境為何?面對此境況,他在生活上有何改變?

答:1. 蘇東坡被貶謫後處境艱困,朋友也避之唯恐不及,讓他感受到世態炎涼。

  2. 1 他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界來往,優遊於山水間。

   (2 為刻意避開人潮,他大多白天睡覺,晚上才出去溜達。

二、 卜算子這闋詞傳達出蘇東坡的何種心境?

答:1. 上片四句「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道出蘇東坡孤寂的心境。

  2. 下片四句「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透露蘇東坡不肯隨俗的堅持。

三、 作者在文末連用八個句子來形容蘇東坡展現出來的成熟,你認為什麼樣的作為才算成熟呢?請簡要說明。

答:1. 要有同理心,能體諒別人,不以自我為中心。

  2. 懂得適切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 要有誠信,重視諾言。

  4. 勇於承認錯誤,知過能改。

  (答案僅供參考,請自由發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旭子 的頭像
    旭子

    數位閱讀與測驗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