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康軒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篇章導讀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文中以古代聖賢為例,歸納出一個重要事理:人在憂苦患難中,常能激發潛能而奮發圖強,求得生存,獲得發展。如果處在順境中,反而容易沉溺於安逸享樂,因喪失鬥志而招致敗亡。
閱讀課文時,應注意幾點:一、保有憂患意識的重要性。二、「死於安樂」的含義。三、先舉例後歸納的寫作手法。 |
孟子介紹
孟子,名軻(ㄎㄜ),戰國 鄒(ㄗㄡ)國(今山東省 鄒城市)人。大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三七二),卒於赧(ㄋㄢˇ)王二十六年(西元前二八九),年約八十四。
孟子畢生闡揚孔子思想,提倡「性善」的學說,主張「民貴君輕」,並奔走各國勸導諸侯實施仁政,後世尊稱他為「亞(ㄧㄚˋ)聖」。有關他的言論和行事,大多記載在《孟子》一書中。
P48~P50
課文.注釋
一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①,傅說(ㄩㄝˋ)舉於版築之間②,膠鬲(ㄍㄜˊ)舉於魚鹽之中③,管夷吾舉於士④,孫叔敖舉於海⑤,百里奚舉於市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⑦,行拂亂其所為⑧:所以⑨動心忍性⑩,曾益其所不能⑪。
二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⑫,衡於慮⑬,而後作⑭;徵於色⑮,發於聲⑯,而後喻⑰。入⑱則無法家⑲拂士⑳,出㉑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注 釋
▲舜
▲傅說
▲管仲 ⑤ 孫叔敖舉於海 孫叔敖避禍住在海濱,被楚莊王舉用為相。孫叔敖姓蒍(ㄨㄟˇ),名敖,字孫叔,父蒍賈跟人結怨被殺,他就逃到海邊。 ⑥ 百里奚舉於市 百里奚身為奴隸,被秦穆公從市場中贖回來做了大夫。百里奚是春秋 虞國人,晉滅虞時被俘虜,作為秦穆公夫人陪嫁的奴僕,被送到秦國去。後來逃走,又被楚人抓去,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把他贖回來,請他執政,號稱「五羖(ㄍㄨˇ)大夫」。 ⑦ 空乏其身 使他的身家窮困貧乏。空,音ㄎㄨㄥˋ。 ⑧ 行拂亂其所為 又使他的所作所為受到阻撓。行,又。拂,音ㄈㄨˊ,違反。 ⑨ 所以 用來。 ⑩ 動心忍性 激勵他的心志,堅忍他的性情。 ⑪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他所欠缺的能力。曾,通「增」。 ⑫ 困於心 內心感到困難、困惑。 ⑬ 衡於慮 思慮受到阻塞。衡,通「橫」,阻塞不順。 ⑭ 作 奮發振作。 ⑮ 徵於色 (別人的不滿)顯現在臉色上。徵,顯現。 ⑯ 發於聲 (別人的不滿)表現在言語中。發,表達、流露。 ⑰ 喻 明白。 ⑱ 入 指在國內。 ⑲ 法家 守法度的大臣。家,指大夫。 ⑳ 拂士 輔政的賢士。拂,音ㄅㄧˋ,通「弼」,輔佐。 ㉑ 出 指在國外。 |
P51
鑑賞分析
主旨 本文強調憂患意識的重要,採用先舉例後歸納的論證方式,作出深刻的結論。
結構 第一段先舉歷史上六位聖賢人物為論據,指出他們皆歷經困苦,終有所成就。再以所舉事例作為基礎,說明艱困的環境,正是上天用來磨練人,使人增加能力的機會。第二段則進一步指出:人往往在發生錯誤後才知力求改善,在內心思慮受挑戰下才肯力圖振作,在外來刺激下才能明白醒悟。一般人如此,國君也是如此,若國內沒有守法大臣與輔政賢士的忠直進諫,國外沒有敵國外患的威脅,以隨時提高警戒,國家便無法保持長治久安。最後歸結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以此警勉世人。
寫作 本文透過歸納法論證道理,主旨明確,脈絡清晰。作者大量運用排比句,舉不同時代之聖賢為例,提出「生於憂患」之理,讀來氣勢雄健,頗具說服力。文末以國家若過於安逸將「死於安樂」作結,藉強烈對比,使人印象鮮明。
素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若能隨時保持憂患意識,處在順境時,便可自我警惕,面臨逆境時,則可鼓舞自己勇敢迎向挑戰,鍛鍊自己的實力。由此可見,本文所闡述的道理,至今仍深具啟發性。
看完文章後點點下面做個測驗吧
第一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二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三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四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五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六關測驗 (選擇12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