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南一
寄弟墨書
題解
本文節選自鄭板橋全集,是鄭燮在五十二歲時(乾隆九年)寫給堂弟鄭墨的一封家書。原題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一般皆作寄弟墨書。本文僅節錄書信的正文部分,省略稱謂、結尾及署名。
鄭燮在外做官時,將家中田產、瑣事等皆託付給鄭墨管理,他時常透過家書,與鄭墨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處事態度,並藉此予以開導。信中文字質樸自然,情意敦厚誠懇,洋溢著手足之情。
作者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清 江蘇 興化(今江蘇 興化)人。生於聖祖 康熙三十二年(西元一六九三年),卒於高宗 乾隆三十年(西元一七六五年),年七十三。四十四歲中進士,曾任縣令,為官清廉,因請求朝廷救濟饑民而觸怒權貴,自請罷官。鄭燮天性純厚率真,又多才藝,除詩文外,也善於書畫篆刻,其詩、書、畫,人稱「三絕」。有鄭板橋全集傳世。
課文與注釋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書,知新置田穫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後,堪為農夫以沒世矣。
我想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農夫上者種地百畝,其次七、八十畝,其次五、六十畝,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種收穫,以養天下之人。使天下無農夫,舉世皆餓死矣。吾輩讀書人,入則孝,出則弟,守先待後,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所以又高於農夫一等。今則不然,一捧書本,便想中舉人,中進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錢,造大房屋,置多田產。起手便錯走了路頭,後來越做越壞,總沒有個好結果。其不能發達者,鄉里作惡,小頭銳面,更不可當。夫束修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懷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為壞人所累,遂令我輩開不得口。一開口,人便笑曰:「汝輩書生,總是會說。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說了。」所以忍氣吞聲,只得捱人笑罵。工人制器利用,賈人搬有運無,皆有便民之處,而士獨於民大不便,無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農夫。新招佃地人,必須待之以禮。彼稱我為主人,我稱彼為客戶,主客原是對待之義,我何貴而彼何賤乎?
吾家業地雖有三百畝,總是典產,不可久恃。將來須買田二百畝,予兄弟二人,各得百畝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之義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產業,莫大罪過。天下無田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所措手足乎?
置 購買。
秋稼 秋季收穫的農作物。稼,音ㄐㄧㄚˋ,穀類。
斛 音ㄏㄨˊ,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五斗為一斛。
沒世 終身。沒,音ㄇㄛˋ,終了。
四民 舊稱士、農、工、商四種不同職業的人。
弟 音ㄊㄧˋ,通「悌」,敬重兄長、友愛兄弟。
守先待後 守住先人的成就,等待後人來繼承發揚。
見 音ㄒㄧㄢˋ,通「現」,表現。
舉人 明 清科舉制度,秀才在省城參加鄉試合格的稱為「舉人」。
進士 明 清科舉制度,舉人在京城參加會試、殿試合格的稱為「進士」。
發達 發跡顯達,這裡指考場順利、官場得意。
小頭銳面 形容小人到處鑽營的樣子。
當 音ㄉㄤ,承受,此處有忍受之意。
束修自好 約束言行,修養品德,潔身自愛。好,音ㄏㄠˋ。
經濟自期 以經世濟民來期許自己。經濟,即「經世濟民」,治理世事,救助人民。
抗懷千古 使自己的心志高尚,媲美古人。抗,通「亢」,高。
捱 音ㄞˊ,承受。通「挨」。
制器利用 製造器具讓人使用。制,通「製」,製造。
賈人 商人。賈,音ㄍㄨˇ。
搬有運無 指商人流通貨物,供應各地需求。
佃地人 即「佃農」,租地耕種的農夫。佃,音ㄉㄧㄢˋ。
業地 指耕地。
典產 典押的產業,期滿後原持有人仍可付款贖回,並未賣斷。
夫 成年男子。
獨 究竟、到底。
厭 通「饜」,滿足。
何所措手足乎 手腳要放哪裡呢?指要怎麼生存呢?何所,哪裡。措,安放。
課文賞析
作者在這封寫給堂弟鄭墨的家書中,表明自己敬重農夫的想法,認為農夫辛勤耕種養活天下人,比起那些只想著升官發財或作惡鄉里的讀書人來得高貴。這種不同於世俗的觀念,在當時社會極為難得,頗令人感動。而作者更提醒鄭墨要以禮對待家裡新招的佃農,也說明自己置產並不貪多,表現出知足與悲憫的情懷。
本文共四段,第一段告訴堂弟收到來信,對家中新置田產的收穫表示喜悅,並希望日後能終身為農夫。第二段提出農民是「天地間第一等人」,而讀書人為「四民之末」的看法,並運用對比的方式論證,詳細說明他如此主張的理由。第三段期勉家人要敬重農民,待之以禮。第四段再談置產之事,表明為人之道,不可貪求無厭,占人產業,以致窮人無法生存,充分顯示作者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仁愛品德。
本文有以下三點值得學習及欣賞:
一、主旨明確,首尾呼應:首尾兩段均談到置田產之事,相互呼應,更顯現作者立志「終身為農夫」的情真語摯。
二、運用對比,烘托主題:以士、農的相互對比,烘托出農夫的可敬可貴;再以古今讀書人的對比,凸顯當今讀書人的品格沉淪。
三、連用設問,諄諄教誨:以「豈無其人」、「我何貴而彼何賤乎」、「窮民將何所措手足乎」等設問句,表達對堂弟的懇切叮嚀與對自己的提醒:敬重農夫、知足勿貪。
看完文章後點點下面做個測驗吧
第一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二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三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四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五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六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七關測驗 (選擇25題)
第八關測驗 (選擇11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