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之前最好停看聽
林慶昭
說話不是比誰的聲音大,也不是比誰說得多,而是該說才說,不該說則別說,才不會成為爭執的導火線。所以,在任何地方場合,說話之前最好先停看聽,對於說話的內容、措詞、姿勢和表情,都應該符合當時的情境,切莫胡言亂語,否則說得愈多,小心錯得愈多。
說話是一門大學問,如何說得好、說得巧,而且不會得罪人,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話人人會說,但是如果說得不得體,經常會造成雙方的誤解,許多爭執正是如此發生的。作家奧爾科特說:「很多人都會爭辯,但不一定很多人都會說話。」話多不代表說得就對,話少不一定是缺少見識,想說得恰到好處,唯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拿捏說話的分寸。當然,根據前人的經驗,話說得愈少,出錯的機會就愈少。通常懂得應對進退的人,會視當時的情況說話,絕不會信口開河,只有愛面子和自以為是的人才會口無遮攔,滔滔不絕的大吹大擂。
從前有位官員,個性相當固執,也很愛面子。有一次,他參加一場重要的筵席,看見桌上擺了一盤菱角。從來沒有看過菱角的他,不知道菱角的食用方法,又不願意開口向別人請教,於是在眾目睽睽之下,伸手拿了一個菱角,就連殼放入口中咀嚼起來。
在座的賓客大感愕然,紛紛在背後竊笑。這時,有位客人好心告訴他:「吃菱角是要去殼的。」
「我知道。」這位官員雖然知道自己已經出醜,卻仍不服輸的說:「我這幾天因為火氣太大,菱角連殼吃是清熱退火的好祕方。」
眾客知情,於是故意問他:「貴鄉也出產菱角嗎?」
「多得很,滿山遍野的樹叢都結實纍纍。」官員的話還沒說完,眾人一陣大笑。
「你們笑什麼?菱角若不是樹上結的,願賭輸我的馬。」
筵席結束,賓客帶官員到一處池塘邊,用手拔起一株菱角,送到他面前說:「現在,你該相信菱角是長在水中了吧!」
這位官員仍不服氣的說:「馬可以給你,但我們家鄉的菱角還是長在樹上的。」
看完這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深有同感,因為生活中到處都可見到這種人的蹤跡,有時連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只不過故意視而不見。有句名言說:「寧可把嘴巴閉起來,使人懷疑你是淺薄,勝於一開口就使人證實你的淺薄。」其實,淺薄沒什麼好丟臉,最糟糕的是不承認自己的淺薄,明知有錯卻死不認錯,反而一味的和別人爭辯到底。
該怎麼說,該說什麼,只要事先好好想清楚,從我們口中說出來的話,就算不是金玉良言,至少也不會得罪別人。
改錯字練習 (填充題)
大意:說話想說得恰到好處,唯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並拿捏說話的分寸。懂得應對進退的人,會視當時的情況說話。文中舉一位固執的官員為例,明知有錯卻不認錯是很糟糕的。所以,在任何地方場合,說話前要先停看聽,對於說話的內容、措詞、姿勢和表情,都應該符合當時的情境。
第一段:說話想說得恰到好處,唯有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並拿捏說話的分寸。
第二段:懂得應對進退的人,會視當時的情況說話。
第三段:舉一位固執又愛面子的官員當例子,沒看過菱角,也不知道食用方法,卻又不願意開口請教。
第四段:官員當眾出醜,有位客人好心告訴他方法。
第五段:官員明知自己出醜,卻仍為自己的錯誤辯解。
第六段:賓客順著官員的意思,故意調侃他。
第七段:官員辯解的糗態,引來眾人大笑。
第八段:官員不惜用自己的馬作賭注,只為自己的面子。
第九段:筵席結束後,賓客帶官員到池塘邊,從水中拔起一株菱角。
第十段:官員仍堅持自己家鄉的菱角,是長在樹上的。
第十一段:生活中到處都可見淺薄的人,最糟糕的是不承認自己的淺薄,明知有錯卻不認錯,一味的爭辯。
第十二段:在任何地方場合,說話之前最好先停看聽,對於說話的內容、措詞、姿勢和表情,都應該符合當時的情境。
第十三段:說話前要先想清楚再說,我們要對自己說過的每一句話負責。
1.在本文中,作者提出為何說話需要停看聽?1.提取訊息
(說話不是比誰的聲音大,也不是比誰說得多,而是該說才說,不該說則別說,才不會成為爭執的導火線。所以,在任何的地方場合,說話之前最好先停看聽。)
2.在本文中,作者直接引用作家奧爾科特的話:「很多人都會爭辯,但不一定很多人都會說話。」這樣寫有什麼好處?4.比較評估
(引用名言佳句可以增加說服力,具有權威性,讓文章更添文采。)
3.課文中提到的那位官員是怎樣的人?有哪些言行可以證明?2.推論訊息
(他是個愛面子、自以為是的人。他不知道菱角怎麼吃,人家好心告訴他吃法錯了,他還死不認錯;並且說菱角長在樹叢上貽笑大方。)
4.賓客為何在背後竊笑那位官員?2.推論訊息
(那位官員不僅自以為是不認錯,還多說了一些話,讓人知道他的淺薄與無知。所以引得眾人竊笑,果然是印證了多說多錯,印證了會爭辯不見得會說話。)
5.在本文提到「寧可把嘴巴閉起來,使人懷疑你是淺薄,勝於一開口就使人證實你的淺薄。」你認為和哪個例子有關?3.詮釋整合
(和那位官員有關。因為那位官員不僅不認錯,還失言造成笑話。)
6.如果你有機會和文中的官員對話,你會給他什麼建議?3.詮釋整合
(例如:我會告訴他承認不知道沒關係,那反而是值得佩服的勇氣。但死不認錯還一再狡辯,就會令人看不起。)
7.作者說:「話人人會說,但是如果說得不得體,經常會造成雙方的誤解。」我們該如何避免這種狀況?請從課文中找出兩個解決方法。3.詮釋整合
(該說才說,不該說則別說。說話之前最好先停看聽。視當時的情況說話,絕不會信口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