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3多元文化共存共榮

01臺灣為什麼有多元的米食文化?

 

臺灣水稻的耕種發展

臺灣的氣候和地形適合水稻生長,種稻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遺址就發掘出稻米與耕具。大航海時代陸續有許多漢人來臺開墾種稻,而清帝國時期來臺的移民興建水利設施,擴展農田與提高產量,使稻米成為出口貿易的作物。

到了日治時期,由於日本人飲食習慣上的差異,總督府引進日本本土的水稻品種,並在臺灣改良研發出今日耕種範圍最廣的蓬萊米。之後中華民國政府來臺,陸續實施土地改革政策,讓農民擁有自己的田地,不僅改善農民生活,稻米產量也逐漸增加,能滿足全國民眾日常食用與米食加工所需。

 

影響臺灣水稻耕種發展的因素

1.氣候: 圖表為宜蘭、臺南的全年月平均氣溫雨量圖,可看出臺灣夏季無論南北皆高溫多雨,溼熱氣候環境有利於水稻生長。

2.地形: 臺北盆地(上圖)的關渡,由基隆河、淡水河沖積形成平原,適合種植水稻。嘉南平原(下圖)地勢平坦且面積廣闊,是臺灣重要的穀倉。

3.水利設施: 不同時期來臺的移民修建水利設施,對水稻種植影響深遠,例如:清帝國時期的八堡圳(上圖)、日治時期的烏山頭水庫(下圖)。

4.米食加工: 漢人早期在臺灣種植的在來米,吃起來感覺比較硬,因此多用於米食加工,例如:粄條、蘿蔔糕、碗粿等,都是由在來米加工製造而成。

5.品種改良: 日本人研發的蓬萊米,能適應高溫環境,口感較為Q彈、香甜。

圖為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展示蓬萊米的培育和種植過程。

 

反映族群多元的米食特色

  稻米作為臺灣民眾主要的糧食之一,從米食料理中,可以看出不同族群在臺灣利用自然環境或融入家鄉傳統文化的足跡,例如:原住民族的竹筒飯、中國傳來的米粉、日本傳入的壽司、東南亞移民帶來的越南河粉等。

臺灣因有多元的族群,人們將不同的飲食特色融合創新,發展出具臺灣特色的米食,例如:雞肉飯口味的三角飯糰、河粉蛋餅、抹茶湯圓等。

  在漢人傳統習俗節慶中,用米加工製造的食品也扮演著聯繫情感的重要角色,用來分享喜氣或作為年節的象徵,例如:孩童滿月時,父母會贈送油飯給親友;祭神時,以紅龜粿當供品;過年時,吃年糕代表步步高升等。

 

米食發展的轉變與轉機

  隨著國際交流頻繁、政府開放國外農產品進口等因素,有愈來愈多異國美食被引進臺灣,讓人們有更多元的餐飲選擇,使得民眾食用稻米的量也因此逐年下降,造成稻米種植面積逐漸縮減,導致米食文化不如過去蓬勃發展。

  政府為了促進米食發展,舉辦文化宣導活動、推動食米教育,民間也有許多廠商積極開發米食加工品,讓米食文化能夠持續傳承與推廣。

1.政府單位舉辦活動,展示用米做成的各樣食品,將米食文化的創新發展推廣出去。

2.校園推動食米教育,讓學童體驗種稻,並教導烹煮米食料理,促進米食文化傳承。

 

0240102家鄉的生活03信仰與生活是非第一關 (20題)

0240102家鄉的生活03信仰與生活是非第二關 (20題)

 

0150203多元文化共存共榮01臺灣為什麼有多元的米食文化選擇第一關 (20題)

0150203多元文化共存共榮01臺灣為什麼有多元的米食文化選擇第二關 (20題)

0150203多元文化共存共榮01臺灣為什麼有多元的米食文化選擇第三關 (14題)

 

0150203多元文化共存共榮01臺灣為什麼有多元的米食文化查成績

0150203多元文化共存共榮01臺灣為什麼有多元的米食文化回五下翰林社會

0150203多元文化共存共榮01臺灣為什麼有多元的米食文化回社會目錄

0150203多元文化共存共榮01臺灣為什麼有多元的米食文化 回五年級資料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旭子 的頭像
    旭子

    數位閱讀與測驗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