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牡蠣有容、珍珠有大

 

洪蘭

 

題解

  本文選自講理就好,說明有寬廣的包容力,方能成就大業。文章開頭藉室友家中世代採珠的經驗引發主題,進而由牡蠣容納砂子,孕育珍珠之例,推衍出學會包容並能勇於面對挫折,是現代人生活的重要課題。全文說理深入淺出,發人深省。

 

作者

  洪蘭,福建省 同安縣人,民國三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七年︶生。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系畢業,美國 加州大學 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中正大學 心理研究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神經科學研究所,以及國立中央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研究、講學之餘,也從事科普書籍的撰寫與翻譯。

  洪蘭有感於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常發表文章及應邀至各界演講,致力於閱讀的推廣。她的文章善於徵引事例名言,文字深入淺出,涵義深遠。著有講理就好、該怎麼成就你的人生、大腦的主張、理直氣平:勇於改變才會進步等書,譯作則有學習樂觀‧樂觀學習、大腦的祕密檔案等。

 

閱讀小叮嚀

  作者從牡蠣養成珍珠的過程獲得啟發,認為學會包容是現代生活的重要課題。閱讀時,請留意: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諸多問題時,需具備哪些要件,才能妥善因應。

 

課文.注釋

  我在美讀書時,室友是日本人,她有一顆珍珠,是母親在她離開日本赴美求學時給她的。她們家世代採珠,在她離家前,母親鄭重地把她叫到一旁,給她這顆珍珠,告訴她:﹁當女工把砂子放進牡蠣的殼內時,牡蠣覺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無力把砂子吐出去。所以牡蠣面臨一個選擇,一是抱怨,讓自己的日子很不好過;另一個是想辦法把這粒砂子同化,使它跟自己一樣,和平共存。於是牡蠣開始將牠的精力、養分挪出一部分把砂子包起來。當砂子裹上牡蠣給它的外衣時,牡蠣就覺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異物了。砂子裹上牡蠣的分泌物越多,牡蠣越把它當自己人,就越能心平氣和的和砂子相處。﹂

  牡蠣並沒有大腦,牠是無脊椎動物,在演化的層次上很低。但是連一個沒有大腦的低等動物,都知道要想辦法適應一個自己無法改變的情境,把一個令自己不愉快的異己,化為可以忍受的一部分,人的智慧怎麼會連牡蠣都不如呢?

  珍珠的故事我聽過很多,但是很少是從牡蠣的觀點來看逆境的。人生總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如何包容它,把它同化,納入自己體系,使自己日子過得下去,恐怕是現代人最需要學的一件事。

  尼布爾有一段著名的祈禱詞:﹁上帝,請賜給我們胸襟和雅量,讓我們平心靜氣地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請賜給我們智慧,區分什麼是可以改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人是演化來的動物,在大自然中,本來就應該和其他的動物一樣為生存而奮鬥,不應該期待事事順利。要知道在大自然之中,挫折是常態而不是例外,動物出外覓食時都不知道是否找得到食物,也不知道今天是否能安全地歸返,回到溫暖的窩以期待明天的旭日東升。人類憑什麼一有挫折便怨天尤人,跟自己過不去呢?

  打牌時,拿到什麼牌不重要,如何把手中的牌打好才是最重要。凡事固然要講求操之在己,但是在沒有主控權的事上,是否也應該學習牡蠣,有容乃大,使自己的日子好過一些呢?

 

課文賞析

  這是一篇藉牡蠣包容砂粒孕育成珍珠的歷程,闡述﹁有容乃大﹂之理的文章。作者採先敘後議的方式,舉例適切,說理簡明,極有深意。

  文中,作者善藉生活事例說理,簡明有序、理路清晰。開頭先藉室友母親的一番話,道出牡蠣養成珍珠的過程,再由此類推出人事之理,說明學會包容的重要及面對挫折的因應之道,文末點出主旨﹁有容乃大﹂呼應篇名。全文條理清晰,言之成理,頗具說服力。

  此外,作者善引名言,深化主題,藉由尼布爾的祈禱詞,說明我們遇到事情時,要有接受的胸襟、雅量,改變的勇氣,以及判斷的智慧,讓﹁有容乃大﹂這個抽象的主題在生活中更容易具體實踐。

  全文篇幅不長,亦無華麗的詞藻,但作者侃侃言來,說理有據,又善用激問引人深思自省,使文章饒富餘味。

 

選擇第一關 (25題)

選擇第二關 (25題)

選擇第三關 (25題)

選擇第四關 (25題)

選擇第五關 (25題)

選擇第六關 (10題)

 

 

看看其他課文

回七年級資料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