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選

 

登鸛雀樓

 

題解

  本詩選自全唐詩,為五言絕句。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省 永濟市,傳說常有鸛雀在此棲息而得名,上可仰望中條山,下可俯瞰黃河。詩中描繪出山高水闊的壯美氣勢,藉登高望遠寄寓積極進取的人生哲理。

 

作者

  王之渙,字季淩,唐朝人。祖籍并州︵今山西省 太原市︶,生於武后 垂拱四年︵西元六八八年︶,卒於玄宗 天寶元年︵西元七四二年︶,年五十五。

  王之渙年少時喜歡行俠仗義,性格豪放不羈,擅長描寫邊塞雄偉風光,但作品大多失傳,僅存六首,均收錄於全唐詩。

 

閱讀小叮嚀

  閱讀時,請找出詩人描摹哪些景觀以及末句動作的用意為何。

 

課文.注釋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課文賞析

  這首詩是寫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感。前二句寫景,作者書寫登樓所見,以白日、遠山、黃河等壯闊的景物,描繪出一幅氣勢雄渾的大自然畫卷,讓人的視野不自覺地開闊起來。﹁黃河入海流﹂是調整﹁黃河流入海﹂的語序而來,作者一改平順的語句,讓黃河滔滔不絕奔騰的氣勢更凸顯出來。

  後二句抒懷,藉登樓遠眺抒發感受。不僅描寫當下景況,更巧妙地道出站得高才望得遠的哲理,融說理於寫景中,頗有言外之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二句的意旨可延伸到學習、創作、職場等各方面,須不斷努力,精益求精,以求更好的表現,這種﹁淺中見深﹂的手法,正是哲理詩的特色。

  本詩用語淺白,寓意深遠,展現了作者的視野與胸襟,也啟發讀者積極進取的精神。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題解

  本詩選自杜工部集,是一首七言律詩。唐代宗 廣德元年︵西元七六三年︶春,政府的軍隊收復河南 河北︵指今河南省 洛陽市、河北省北部一帶︶,延續八年的安 史之亂宣告結束。此時杜甫在劍外︵指劍門關以南,在今四川省北部︶聽聞捷報,喜極而泣寫下此詩,表達急欲還鄉的喜樂心情。

 

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朝人。祖籍杜陵︵在今陝西省 西安市︶,後遷居河南府 鞏縣︵今河南省 鞏義市︶。生於睿宗 太極元年︵西元七一二年︶,卒於代宗 大曆五年︵西元七七○年︶,年五十九。

  杜甫的作品題材多元,情真意摯,常表達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反映出時代的苦難與困頓,故有﹁詩史﹂之稱,後世又尊稱他為﹁詩聖﹂,與﹁詩仙﹂李白齊名,合稱﹁李杜﹂。有杜工部集傳世。

 

閱讀小叮嚀

  閱讀時,請圈出詩中表現情緒的詩句,再思考詩人有此情緒的原因。

 

課文.注釋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課文.注釋

  杜甫飽經戰亂、備嘗艱辛後,乍聞喜訊,驚喜萬分,因此寫下了這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

  全詩以﹁喜﹂貫串首尾,首聯先以﹁劍外忽傳收薊北﹂點題,道出喜的原因,接著藉﹁涕淚滿衣裳﹂、﹁卻看妻

子﹂、﹁漫卷詩書﹂、﹁放歌縱酒﹂等具體動作,將作者喜極而泣、欣喜若狂的情態鮮活地展現出來。尤其尾聯不僅對仗,且以﹁穿﹂、﹁下﹂、﹁向﹂連貫四個地名︵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呈現飛馳奔騰之勢,用字精準,既為腦海中的想像,又符合歸鄉實境的描繪,凸顯急欲返鄉的雀躍心情,讓人感受到杜甫澎湃激昂的情感。

  杜詩以傷時憂國為主要風格,然而,此詩感情奔放,節奏輕快流暢,風格爽朗,因此古人稱此詩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出獄歸家

題解

  本詩選自賴和全集 漢詩卷,為七言絕句。西元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身為臺灣文化協會成員的賴和,因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而遭日本當局逮捕。他被監禁二十四天,出獄返家時,受到臺灣民眾英雄式的歡迎,深有感觸而寫下此詩。

 

作者

  賴和,臺灣 彰化縣人。生於清德宗 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卒於日治時期昭和十八年︵西元一九四三年︶,年五十。他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國立臺灣大學 醫學院︶畢業後,在彰化創立賴和醫院,為貧苦百姓治病,民間尊稱為﹁彰化媽祖﹂。

  賴和長期從事抗日運動,曾兩度入獄。他除了寫古典漢詩,也創作白話小說和新詩,是臺灣新文學的先驅,有﹁臺灣新文學之父﹂的美譽。今有賴和全集傳世。

  從詩名可知本詩主題是「出獄」,閱讀時請找出和一般出獄情境落差最大的詩句。

 

課文.注釋

莽莽乾坤舉目非,

此生拚與世相違。

誰知到處人爭看,

反似沙場戰勝歸。

 

課文賞析

  日治時期,臺灣有許多知識分子為爭取臺灣人民的權益而勇於向日本政府抵抗,賴和不僅參與其中,更藉由文學作品寫下臺灣人民在日治時期的種種遭遇。

  本詩是賴和的親身經歷,以他的所見與所感為線索。作者先以﹁莽莽乾坤舉目非﹂一句,說明在殖民強權統治下,臺灣早已失去原有的風貌,流露內心的沉痛。面對這樣的情況,他選擇以﹁此生拚與世相違﹂的志節,挺身而出,置生死於度外,因此入獄。﹁誰知到處人爭看﹂的﹁誰知﹂是全詩的轉折,出獄的賴和,瞬間從囚犯變成戰勝沙場的英雄,翻轉了詩的情境,與詩題﹁出獄﹂形成極大的反差,引起讀者的深思。綜觀全詩,可了解當時賴和臺灣人民反抗強權的意志。

  賴和五十年的一生幾乎與日治時期重疊,其作品透露濃厚的反殖民意識,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可作為臺灣歷經日治時期的見證,在臺灣現代文學史上有極重要的地位。

 

選擇第一關 (25題)

選擇第二關 (25題)

選擇第三關 (25題)

選擇第四關 (25題)

選擇第五關 (25題)

選擇第六關 (25題)

選擇第七關 (14題)

 

 

看看其他課文

回七年級資料列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旭子 的頭像
    旭子

    數位閱讀與測驗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