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1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2,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3。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4。
庭下如積水空明○5,水中藻荇交橫○6,蓋○7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8人如吾兩人耳○9!

 

注釋
 

○1元豐六年 西元一○八三年,這時作者謫居黃州近四年。元豐,宋神宗年號(西元一○七八至一○八五年)。
○2與樂者 指可以一起領略月夜樂趣的人。
○3張懷民 名夢得,懷民是他的字。清河郡(今河北省清河縣)人。元豐年間亦貶官黃州,寓居承天寺。
○4相與步於中庭 一起在庭中散步。相與,一同、一起。中庭,庭中。
○5庭下如積水空明 灑在庭院中的月光,有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
○6藻荇交橫 比喻竹柏之影縱橫交錯。藻,水草的總稱。荇,音ㄒㄧㄥˋ,水草名,即荇菜。
○7蓋 這裡有「原來是」的意思。
○8閑 通「閒」,在此兼有清閒與閒適之意。
○9耳 助詞。相當於「罷了」、「而已」。

 

 

看完文章後點點這裡做個測驗吧

 

 

看看其他課文

 

 

回七年級資料列表

 

 

1.     篇名「記承天夜遊」透露出哪些訊息? 文意推論(發展解釋)

(1) 內容:遊記類作品。

(2) 地點:承天寺。

(3) 時間:夜晚。

(4)    活動:夜遊。

 

2.     蘇軾在何種背景下寫作此文? 擷取訊息

看到美麗的月光照射進來,便臨時興起,出來遊走。(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3.     蘇軾原本解衣欲睡,為什麼又改變心意,到承天寺夜遊? 擷取訊息

看到美麗的月光照射進來,便臨時興起,出來遊走。(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4.     蘇軾因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由此可看出他是何種性情的人? 文意推論(發展解釋)

他是個充滿詩意,懂得欣賞美的性情中人。

 

5.     請畫出蘇軾夜遊當晚所見月亮的形狀。 文意推論(發展解釋)

因夜遊的日期為農曆十月十二日,月亮接近滿月,且缺口在左上側。

 

6.     作者為何不獨自欣賞夜色,而去找友人張懷民? 文意推論(發展解釋)

(1) 獨樂樂,不若與人樂樂。

(2)    因兩人住得不遠,且均被貶黃州,際遇相似,性情相近,且心意契合,故邀張懷民一同欣賞夜景。

 

7.     蘇軾如何形容他所看到的月色?又是如何形容月光下的竹柏影? 擷取訊息

(1) 如積水空明(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

(2)    如水中藻荇交橫(如水中交錯縱橫的藻荇)。

 

8.     蘇軾用「積水空明」來形容所看到的月色,除此之外,你還能如何描摹月色? 延伸思考

(1) 月色如霜。

(2) 月光如洗。

(3) 月光如鏡。

(4) 月光如水。

(5)    月華如練(練,柔軟潔白的絲絹)。

 

9.     作者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這句話透露出何種涵義? 文意推論(發展解釋)

蘇軾認為美景隨時隨地都有,但世人大多缺少欣賞美的心境,因此下文才說「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0.   文末「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閑人」有何涵義? 文意推論(發展解釋)

文中「閑人」可謂一語雙關。一方面點出蘇軾被貶為團練副使,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閒官」;一方面則可看出蘇軾的修養,雖是「閒官」,心中卻無牢騷煩悶。

 

11.   文末「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表達出怎樣的感情?請加以說明。【問題討論二】 文意推論(發展解釋)

此語可說感慨良多,在寬慰自己與友人都是不為俗務所役的閒人,因此才有閒情夜遊,欣賞到月光如水的美景。作者這種曠達自適的胸襟,是我們應該學習效法的。

 

12.   本文題目中有「夜遊」兩字,你認為文中哪些語句是照應「夜」?哪些語句是照應「遊」?【問題討論一】 文意推論(發展解釋)

(1)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等句,照應了「夜」。

(2)    「欣然起行」、「至承天寺」、「相與步於中庭」等句,照應了「遊」。

 

13.   蘇軾屢遭貶謫,卻都能以曠達閒適的心情面對。想一想,當你遇到挫折或困境時,你會如何調適?【類問題討論三】 延伸思考

鼓勵同學踴躍發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旭子 的頭像
    旭子

    數位閱讀與測驗

    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