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風雨
宋朝時,釋惠洪著有一部叫冷齋夜話的書(凡十卷),雜記當時各種見聞。其中提到黃州(今湖北省麻城廣記一帶)有一個窮讀書人叫潘大臨,他在寫給朋友謝無逸的信中有這樣的話:
「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昨日閒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只此一句奉寄。」
滿城風雨
宋朝時,釋惠洪著有一部叫冷齋夜話的書(凡十卷),雜記當時各種見聞。其中提到黃州(今湖北省麻城廣記一帶)有一個窮讀書人叫潘大臨,他在寫給朋友謝無逸的信中有這樣的話:
「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昨日閒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只此一句奉寄。」
遇事生風
漢朝時候,涿郡(今河北省涿縣)有個姓趙名廣漢的人,初時在郡內做個小官,因為辦事認真而廉潔,後來一直升到京兆尹(專管京城的行政長官)。那時,恰逢漢昭帝去世,京郊新豐縣的京兆官杜建負責管理昭帝的陵園。這個杜建交遊廣闊,他和他的朋友一起利用職權做著非法的勾當。
過河拆橋
春秋戰國時,鄭莊公病情危篤,他跟大臣祭足商議,想立次子子突繼位。祭足以為廢長立幼是不對的,子忽是長子,應立子忽。莊公無奈,便應允了。但他想,這麼一來,子突將來一定要起來奪位的,於是便叫人把子突送到宋國去。
楚材晉用
根據左傳的記載,春秋時,蔡人公孫歸生出使晉國,回國途中去了楚國。楚令尹子木接見他,並且詢問他晉國的一些情況,其中談到人才的任用問題。子木問晉和楚兩國的大夫誰較賢能?公孫歸生回答說:「晉卿不如楚卿賢能,但是晉的大夫不僅賢能,還都是可以任命為卿的人才,然而這些人才,像析公、雍子、子靈、賁皇等人,都是從楚國去的。就像楚出產的杞木、梓木、皮革,被運往晉國使用一樣。楚國空有人才卻不知運用,最後卻為晉國所任用。」後來「楚材晉用」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才外流。
萬死一生
唐太宗李世民幫助父親唐高祖李淵打下唐朝的天下,這個戰鬥的過程是很艱苦的。隋朝末年,義軍風起雲湧的在全國各地冒了出來,李淵奉旨到山西、河東充當撫慰大使,他的任務就是鎮壓義軍。李世民當時才十八歲,便參加了對義軍的作戰。
債台高築
戰國時代的周赧王,是一個極其懦弱無用的傢伙,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並沒有權柄。當時他所管轄的土地既小,而又把它分為兩部分來治理―東周和西周(與歷史上所謂的東周、西周不同)。現在河南省鞏縣一帶的是東周,由東周公治理,河南王城一帶是西周,由西周公來統御,而赧王自己則住在西周。
義正辭嚴
今天有拒毒話劇表演,我們全班一起去禮堂觀賞大學生的表演。劇情在說有一群朋友因為玩線上遊戲而互相認識,但是卻被遊戲裡面的壞玩家引誘和慫恿,相信自己如果使用毒品可以增進自己的腦力,可以快速破關……。
上課時,老師帶著全班討論一起觀看的拒毒話劇表演,全班最津津樂道的一幕,就是正派玩家們很努力的跟被壞玩家慫恿的玩家勸說不要使用毒品。老師說:「你們都看得很仔細,有人知道這一幕如果用在文章中,我們會用什麼語詞來描寫呢?」原禾舉手:「義正辭嚴,因為他們措辭嚴厲,說得很冠冕堂皇。」
義不帝秦
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因為輕敵中計,四十多萬大兵被秦將白起、王齕坑殺,趙括也當場陣亡,這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平戰役。秦軍取得上黨郡整個土地,並攻入趙國太原郡,都城邯鄲震動。緊接著鄭安平替代了白起,指揮大軍包圍了邯鄲,趙國不得不向魏、楚兩國求救。
愚公移山
傳說太行、王屋二山本在河南、漢水之間,二山之北住了一位稱為愚公的老人。因為苦於大山攔阻,出入不便,有一天,愚公召集了兒孫,說:「這兩座大山擋在家門口,讓我們出入十分不方便,我想和你們一起把山剷平,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大家一致表示同意後,愚公就率領他的兒孫開始進行移山的工作。
道不拾遺
春秋魯定公時,孔子曾在魯國做過幾任官,起初只做了中都宰(中都是當時魯國的一個邑名,在今山東省汶上縣的西方;宰是一邑的長官,頗近於今日的縣長);後來調升為大司寇(係掌理一國刑罰的官職),攝行魯國宰相的職務。
齊大非耦
在古時,男女的婚姻要奉父母之命,憑媒妁之言,才能生效,而更重要的是要「門當戶對」,若是門第不當,那便沒有什麼可談的了。「齊大非耦」便是說:門第不當,不能談婚姻;或是門戶不對的婚姻不能和諧,甚而不能有好結果。這句成語源出於左傳。
損人利己
吳起是春秋時代的人,本來是個無賴漢,喜歡比劍,不務正業,天天遊手好閒,到處閒蕩,惹是生非,他媽媽為了他氣白了頭髮。有一回,他媽媽狠狠的罵了他一頓,他賭氣在自己的胳臂上咬了一口,把血抹在嘴上,硬著脖子發誓說,我立刻就走 若得不著功名富貴,我絕不回家!」他媽媽怎麼也留不住他。從此,就連他的影兒也見不到了。
朝秦暮楚
海陵集序是宋代晁補之重要的文論之一,其中「朝秦而莫楚」句,源於戰國時秦、楚為兩個敵對<1>的大國,地處兩者間的韓、趙、魏等弱小國家,為了在夾縫<2>中求生存,立場搖擺,一下以秦國為侍奉的對象,一下又依附於楚國。當時的說客<3>和策士<4>,也沒有尊君愛國的觀念,為了自身的利益,在各國間遊走不定。
董狐之筆
董狐,是春秋時晉國的史官,因為他寫史書不偏頗、不偏私,完全根據事實照寫,所以孔子說他是「古之良史」。後來的人對於執筆作批評議論的人,言論公正不阿,不以個人好惡或利害關係而偏離事實的,便稱為「董狐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