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家鄉的生活
02器物與生活
原住民族會運用竹子製作哪些傳統生活器物?
魚筌、背簍。
早期家鄉居民,會從自然環境中就地取材,製作各種日常生活器物,讓生活更為便利。
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器物
原住民族善於利用竹子、藤、木頭等材料,做出許多實用的生活器物,例如:用竹子、藤製作魚筌,可以捕捉魚蝦;用木頭做成的木杵,可以搗製食物;用植物葉子包裹食物等。
阿美族的魚筌。
巴奈和馬耀看到爺爺拿著一個東西,馬耀好奇的問爺爺……
爺爺您手裡拿的是什麼?
這是魚筌,它可以用來捕魚。
魚筌放在溪裡時,旁邊要找石頭固定好。
魚筌是用天然的竹子、藤編織而成,形狀像一個漏斗,魚游進去後就不容易再游出來,這樣就能捕到魚啦!
但是魚筌旁邊都是空隙,這樣魚不會游出來嗎?
這是祖先的智慧,小魚游到魚筌裡,可以再從縫隙游出來繼續長大,你知道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嗎?是為了不讓魚被捕光嗎?
這樣魚群就能生生不息,魚筌的設計好巧妙啊!
漢人會運用木材製作哪些傳統生活器物?
菜櫥、水桶、砧板等。
漢人的傳統生活器物
漢人也常從周遭環境取材,製作不同的生活器物,例如:用泥土建造的土灶;包裝粿、粽子的植物葉子;用木材製作的菜櫥、水桶、砧板等。
偉文走進廚房發現奶奶正在忙……
奶奶,這是什麼?
這是灶,用磚做成的,可以用來煮菜,我現在要用它蒸粿。
我小時候家裡的灶,是泥土做的土灶。
可是灶的火從哪來?要怎麼用它蒸粿啊?
灶要用木材燒火,以增加或減少木材來控制火力的大小。
木材燒完的灰燼餘溫,可以把地瓜悶熟。而冷卻後的灰燼還可以作為菜園的肥料呢!
這樣比起來,家裡的瓦斯爐雖然方便,但就不能同時有烤地瓜的樂趣了!
傳統製作生活器物的原料,多是來自於大自然,使用過的廢棄物最後也回歸大自然。
從木材的燃燒到灰燼的利用,都是先民物盡其用的智慧,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例子呢?
生活中你還看過哪些傳統器物?這些傳統器物和哪些現代器物的功能類似?為什麼有這樣的改變?
傳統菜櫥──現代冰箱;傳統竹製蒸籠──不鏽鋼蒸籠或現代電鍋;傳統瓠瓢──現代塑膠水勺。因為科技的發展,使器物的製作更先進,在使用上比傳統的器物更便利或耐用。
大量使用塑膠器物,對環境有什麼影響?
因為塑膠器物不易在自然環境中分解,丟棄後變成難以處理的垃圾。
生活器物的現代風貌
由於科技的進步,玻璃金屬、塑膠等材質的器物,較過去更普遍的運用在生活中。在這些材質中,因為塑膠器物輕便又便宜的特性,於是人們開始大量使用塑膠器物,取代傳統竹、木製造的器物。
臺灣環保團體經常舉辦淨灘行動,每年撿到的海洋廢棄物中,以塑膠器物為多數。(民國109年統計資料)
塑膠器物雖然使用較方便,但不易在自然環境中分解,丟棄後變成難以處理的垃圾。
因此,愈來愈多人注意到塑膠器物對環境的影響,響應減塑運動,選擇對環境友善、能重複使用的器物。
選擇生活中一項常見的塑膠器物,想一想你可以用什麼方式取代它?
塑膠湯匙→自備可重複利用的餐具;塑膠袋→自備購物袋;塑膠餐盒→攜帶可重複利用的便當盒。
想一想,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喝牛奶?
我用塑膠吸管,不用清洗比較方便。
我用不鏽鋼吸管因為不會製造垃圾。
我可以的器具;運用紙吸管,減少環境的負擔。
是非第一關 (10題)
是非第二關 (10題)
是非第三關 (10題)
選擇第一關 (10題)
選擇第二關 (10題)
選擇第三關 (10題)
選擇第四關 (10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