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世界文化在臺灣
02各族群生活作息如何發展成文化?
時間運作與社會發展
早期人們利用各種方式找出時間運作的規律,發展出曆法成為個人的生活作息與群體共同遵守的社會規範,以及各具特色的習俗與文化。
現今因為採用現代標準時間,臺灣與世界的運作逐漸同步發展,人們的生活步調也趨於一致,但傳統的習俗與文化對於各族群的生活仍存在影響。
原住民族傳統作息與祭典
原住民族傳統時間的運作,深受小米種植的影響。例如:布農族人依據小米田的開墾,舉行除草祭、打耳祭、豐收祭等,將小米耕種過程與祭典相互結合,作為計算一年的週期。為了保存族群的記憶及口耳相傳的傳統文化,布農族人在木板上刻畫圖像或符號,呈現一年之中重要的耕種與狩獵等祭典,成為族人共同依循的作息。
早期漢人農耕曆法與習俗
早期農業社會,漢人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以太陽運行作為白天的生活規律,晚上則藉由月亮推測時間。人們的生活作息多配合自然環境的變化,與土地之間的關係也較為緊密,除非發生天災或戰亂,人們大多會長期住在相同的地方,農閒生活多與地方廟會活動或當地的傳統節慶有關。
1.天一亮,農民帶著器具到農田耕種,直到太陽下山前,則會收拾器具回家。
2.夜晚回家休息,聽打鼓的人每 2 小時報時一次。
3.人們趁著節慶時間,到地方寺廟拜拜,順便逛市集採買生活用品。
4.人們利用農閒時間參加民俗陣頭練習,不但可以練武強身、團結保衛家園,也可在廟會時演出。
由於太陽與月亮規律的運行,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曾運用工具觀察與測量,制定曆法成為社會運作規範。
中華文化的曆法,結合太陽一年的運轉與月亮每個月的陰晴圓缺,記錄季節與氣候的變化,成為農民耕種的依據,也被稱為農民曆。此外,漢人傳統節慶或決定婚喪喜慶的日子,都會參考農民曆,今日仍有許多人將農民曆當作日常生活的參考用書。
現代標準時間與多元生活
到了日治時期,標準時間制度引進臺灣。人們的生活作息規範,逐漸由依循農民曆轉變為明確劃分一天 24 小時、一週七天的時間制度。當時總督府要求機關、工廠與學校,制定服務、工作與學習的時間規範,鐵公路大眾運輸也須明訂開車時刻表,定時定點載運旅客。透過現代化的時間規範,掌控社會秩序及運作,也讓人們養成新的生活作息,對臺灣人民造成深遠的影響。
中華民國政府成立後,採用國際通用的西元曆法作為國曆,並以民國作為年代時間。戰後,國曆成為臺灣時間運作的規範。每年 1 月 1 日為國曆新年的第一天,政府機關與許多公司會以此為起點進行年度的規畫與運作。社會的時間運作雖然已經制度化,基於尊重各族群傳統文化,原住民族在所屬傳統祭典舉行期間,可選擇放假1日,讓族群文化在生活中延續。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15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20題)
選擇第三關 (1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