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翰林社會
01永續的經濟發展
01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與轉變?
來自世界各國多元的商品
交通工具與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各國採取更開放的經濟政策,不只商品能互相交易,人力、資金與資訊也不用受到國界限制,可以自由快速流動,各國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在我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常見到許多來自國外的商品。例如:國際連鎖速食、服飾、電器用品、汽車等。
1.街頭常見的國際連鎖速食店。
2.百貨商場中的國外服飾品牌,讓民眾有更多樣的服飾選擇。
3.進口家電品牌選擇進駐百貨商場,滿足民眾生活的需求。
4.各國車廠推出各式各樣的車型,吸引民眾選購。
企業選擇適合的地點設廠
有些國際知名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在選擇設置公司、 工廠的地點時,會考量許多條件。例如:原物料的產地、薪資較便宜的勞工、有高消費能力的市場等。評估後常會選擇在不同的國家設廠,並透過便利的運輸系統連結,提升商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跨國企業帶來影響與轉變
跨國企業將工廠移往工資較低的國外,可能造成本國勞工就業機會減少,面臨失業危機;跨國企業進入國外設廠,雖然為當地帶來就業機會,卻也可能產生破壞當地環境,或影響居民健康等問題。
為了保障勞工權益與維護生態環境,當地居民可以表達意見,並要求政府修訂法律,以解決跨國企業帶來的問題。
1.跨國企業選擇在墨西哥的一個小鎮設立生產可樂的工廠。
2.工廠提供工作給當地居民,也用非常便宜的價格,將可樂賣給他們。
3.當地主要水源都提供給工廠,居民難以取得乾淨飲用水,只能長期喝可樂,卻也造成肥胖和病痛。
4.當地居民提出抗議,他們需要乾淨的飲用水,而不是可樂。
以環境永續推動經濟轉型
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各國召開國際會議制定相關規 範,並透過政策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例如:為降低交通工具排放廢氣造成環境汙染,許多國家簽訂減碳規範,促使汽車廠商轉型發展電動車,政府機關改採電動化大眾運輸工具,並逐步增設電動車充電裝置。
1.歐洲各國召開會議討論,決議從西元 2035 年(民國 124 年)起禁售汽油車與柴油車,加速轉型成電動車。
2.有些歐洲城市已禁止老舊或不符合排放標準的柴油車行駛在城市裡的道路。
3.我國政府決定市區公車將於民國 119 年全面電動化。
4.各縣市政府陸續於公有停車場設置電動車充電裝置。
世界貿易組織與全球市場
各國貿易往來頻繁,有些國家為了保護國內產業,針對外國進口商品徵收高額稅金,或限制進口數量,以保障本國商品的競爭力。隨著生產技術的提升,大量商品銷售到市場,為降低國際貿易障礙,許多國家共同成立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 WTO),加入的國家必須降低或免除原本對外國商品徵收的稅金,並公平開放國內市場。
我國於民國 91 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價格低廉的各國農產品大量進入國內市場,雖然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卻也對在地農產品的銷售造成影響。政府與農民經過多年努力,進行農產品改良以提高品質,並舉辦推廣活動增加國內外銷售量,讓臺灣農業可以永續發展。
1.臺中市的梨山地區,早期是高山水梨重要的產地,品質好、價格高。
2.農業技術研發,使得水梨可在低矮的丘陵地種植,不僅使產量提升,也讓農民的收入增加。
3.臺灣加入 WTO 開放外國農產品進口後,出現許多便宜的外國梨搶占市場。
4.農民研發新品種「寶島甘露梨」,可抵抗蟲害、果實大顆香甜,有利外銷國際。
5.政府和民間合作舉辦梨產業文化活動,邀請民眾支持購買臺灣的農產品。
6.政府將臺灣高品質的水梨外銷到他國。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20題)
選擇第三關 (1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