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翰林社會
03環境永續的地球村
02臺灣為什麼要推動環境永續?
善盡國際責任減緩氣候危機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導致的災害,聯合國每年都會召開氣候高峰會,呼籲各國政府一同努力改善地球環境。例如:簽訂氣候協定、減少煤炭與石油燃料、停止濫伐森林、期望在西元 2050 年前逐步實現淨零排放等目標。其中,也有許多組織與團體共同參與會議。
淨零排放
全球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扣除植樹 造林、使用再生能源等人為的減碳量後等於零。
在關注全球議題的同時,也應注意氣候變遷對臺灣帶來的改變。除了衝擊農林漁牧業的產量,降雨型態的改變也使得乾旱、水患、土石流頻繁出現;而空汙加劇更是危及我們的健康。因此,當世界各國展開氣候變遷行動的同時,我國作為地球村的一員,政府也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資源循環使用,打造綠色運輸系統,並推廣綠建築,以具體行動來因應氣候變遷。
1.西元 2023 年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杜拜登場,許多國家在會議中承諾為淨零排放努力。
2.各國的非政府組織、民間團體與原住民族也共同參與會議,討論全球環境議題。
3.來自臺灣的民間團體參與聯合國 氣候高峰會周邊會議,彰顯臺灣 集體參與國際氣候行動的決心。
4.排灣族人參與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周邊會議,呼籲政府應在制定氣候相關決策時,兼顧原住民族的文化傳統及生活,避免破壞族人的傳統生活領域。
確保臺灣的生物多樣性
臺灣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孕育著許多特有的動植物。過去為了滿足人們交通運輸或休閒旅遊的需求,建造了道路、飯店或遊樂園區等建築設施。這些建設雖然帶來便利,但也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甚至導致動植物死亡。例如:屏東縣 車城鄉的陸蟹因為生活的區域被道路截斷,必須冒著被車輛輾過的風險前往海岸繁衍下一代。
在氣候變遷與人類過度開發下,臺灣的物種正面臨生存危機。為了拯救瀕危物種,政府在開發時應審慎評估,採用維護生態的施工方式;政府也會與民間的環保團體或研究團隊投入生態復育和棲地營造,為生態保育盡一分心力。
1.陸蟹生活的溼地與產卵的海岸,遭到人為建造的公路切割成兩邊。
2.陸蟹媽媽為了要到海岸邊產卵,必須橫越公路,因此被往來的汽車輾過。
3.每年在陸蟹媽媽要去產卵時,當地政府單位會執行定時封路,讓陸蟹媽媽安全過馬路。
4.政府單位重新整修道路,設置全國首座供陸蟹通行的生態廊道。
5.屏東環保團體參與行動,請汽車繞道行駛。
6.陸蟹藉由繩子的引導,走進生態廊道,安全通過馬路。
守護國土保育森林生態
為了讓國土永續發展,政府必須與民眾共同努力,除了維持森林的面積,也應種植原生種樹木,落實森林生態保育。臺灣目前面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可以透過森林,使雨季的降水多少留存在土壤中,讓乾季有較多的水資源可利用,以解決氣候變遷造成的季節性降雨減少、乾旱日數增加等問題。
1.早期屏東縣 霧臺鄉 大姆姆山系有大量樹木遭到砍伐。
2.魯凱族人宋文生立志將被砍伐的樹木再種回來。20年來,他持續復育臺灣的原生種樹木。
3.他也發起群眾募資、一人一樹認養計畫,讓更多人知道山林的重要。
選擇第三關 (15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