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各方勢力競逐下的臺灣
02臺灣地位的改變
從忽視到被重視的臺灣
隨著開港通商,臺灣的經濟發展迅速,吸引各國的注意,其中日本及法國甚至藉由船難或國際衝突,出兵攻打臺灣,例如:日本出兵攻打臺灣引發牡丹社事件。
由於臺灣海防薄弱,會影響到中國東南沿海的安全。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帝國派遣沈葆楨來臺處理國際糾紛,並廢除渡臺限制,鼓勵人民來臺開墾,以增加防衛力量,對於臺灣的治理態度轉為積極。
西元 1871 年,有一群宮古島人正搭著船隻準備進貢到琉球王國(今沖繩),因為途中遇到颱風,因此漂流到臺灣東南部的八瑤灣......。
後來一行人遇到排灣族(高士佛社)族人收留他們並提供食物,但由於語言不通以及害 怕遭受攻擊的關係,宮古島人決定不告而別......。
排灣族人發現宮古島人逃跑後,認為不告而別並不 6 尊重他們,再加上害怕宮古島人是海盜(倭寇)派 來的間諜,擔心已經知道部落地形、位置的宮古島 人會對族人不利,因此決定追擊宮古島人。
最後宮古島人有 54 人罹難,另外 12 人在漢人及清帝國官 府的協助下返回故鄉,後來這起事件被稱為八瑤灣事件
八瑤灣事件後來被當時的日本政府作為出兵臺灣的藉口,「宣稱」要幫琉球人討回公道,在西元 1874 年派兵攻打恆春半島 上的牡丹社原住民,也就是「牡丹社事件」,使清帝國不得不 與7日本交涉,以賠償方式讓日本撤退。
受清法戰爭波及的臺灣
在那個國際局勢紛亂的時期,除了有利用船難事件引發戰爭之外,更有因為國與國間的利益衝突,而造成的大規模戰事。
像是當時候清帝國與法國之間,就因為安南(現今越南)的主權問題,而引發兩國間的衝突。
清帝國指派劉銘傳來臺督戰,以阻止法國軍隊的攻勢。戰後為了提升臺灣的地位,清帝 國於西元 1885 年宣布將臺灣從福建省分出, 臺灣設省,並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法國為了尋找清法戰爭的突破口,發現臺灣不論在東南海防位置或是煤礦資源(提供戰 艦動力)都很好,因此轉戰臺灣以及澎湖,希望藉此逼迫清帝國讓步......。
法軍首先攻下雞籠(基隆),另一方面也3打算攻下滬尾(淡水)......。
一日清晨,法軍在海面上發動砲擊,由於清晨的滬尾濃霧瀰漫,能見度並不好,因此法軍雖然連續砲轟十多個小時,但並沒有造成大規模的傷亡。
由於砲彈即將用盡,因此法軍決定搶灘上岸,展開第二波攻擊,但從沙崙上岸後叢 林、荊棘遍布,越過荊棘後又是泥沼地,行進過程並不順利。最終法軍只能透過肉 搏的方式與清軍開戰,由於對地形的不熟悉與上述種種的劣勢,使法軍陷入苦戰, 最後戰敗。
當年淡水居民也參與了這一場戰事,現今從淡水 的「天生國小」到「沙崙海水浴場」一帶,就是 當時的古戰場。
從種竹環繞到土石城牆
清帝國統治臺灣初期,受限於經費不足,各 地城牆多以修築木柵或種植竹林等方式築城。後 來屢次發生民變攻占縣城,為了加強防禦能力, 於是開始改建土城或石城。牡丹社事件過後,為加強臺灣南部的發展與對外防禦,沈葆楨增設恆春縣城,並奏請興建砲臺。
臺灣地位的提升
由於茶、糖、樟腦的龐大利益,提升臺灣的國際能見度。劉銘傳為了強化軍事防禦能力,除了建立現代化的砲臺,還進行了鐵路規畫、開辦郵局、架設電報線,以及購置輪船,開闢中國與臺灣之間的航線等,改善臺灣與各地的交通與通訊問題。由於建設需要大筆經費,因此透過清查土地以增加稅賦,並積極開發山林資源,但這些行為卻也使官府與原住民族間產生許多衝突。
是非第一關 (20題)
是非第二關 (20題)
是非第三關 ( 3題)
選擇第一關 (20題)
選擇第二關 (19題)